编者按 发展民族教育,实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是“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在本世纪初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和重点。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关注民族教育”特别报道,组织记者深入民族地区教育第一线调查采访,真实地反映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共同探索民族教育发展之策。
朋友说,在新疆,凡是有树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
朋友说,在新疆,凡是走进少数民族同胞家里,主人都会将香喷喷的奶茶端到你的面前!
新疆人说,朋友,在新疆的农牧区,凡是有最漂亮的房子,不用问,那一定是学校!
新疆,神秘而美丽的新疆,也许是为了证实朋友和新疆人的话,也许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与向往,记者日前踏上征程,遍走戈壁大漠。
隆冬时节,大地一片苍茫,收获季节尽管过去,喜悦仍然留在人们的脸上。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整齐的课桌,林林总总的图书,种类齐备的仪器在记者眼前一一晃过。地处阿尔泰山脚下,布尔津河畔的冲乎尔乡牧业寄宿制中学已经没有了昔日破败不堪的身影,以崭新的形象展现在记者面前。
冲乎尔乡牧业寄宿制中学是一所以哈萨克族学生为主的边境学校。“过去,我们都在破土坯房里上课,没有课桌凳,只得用土块垒成一个个泥台子当课桌凳用,条件实在太差了,没有教学仪器,更没有课外书可读。”冲乎尔乡年轻的哈萨克牧民扎亚谈起他学生时代的生活,感慨颇多。如今,扎亚的女儿正在乡牧业寄宿制中学读书。他说:“我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女儿每天背着书包到新学校去上课,我是既羡慕又高兴。”
1997年5月,“世行项目”在扎亚女儿所在的学校破土动工。开工那天,就像过节一样,牧民都赶到学校,从来没有见过的楼房将在这里拔地而起,他们高兴得唱起歌跳起舞。1997年10月,投资70.9万元,建筑面积达1274.6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终于在冲乎尔乡牧业寄宿制学校落成了,哈萨克族牧民的孩子终于可以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上课了。1999年10月,国家“义教工程”项目也在这个偏远的少数民族乡“落户”,投资98万元,建筑面积达1404平方米的又一栋教学楼很快建成投入使用。“义教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全校800名哈萨克族学生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紧接着,课桌凳、教学仪器、图书等都很快从山外运进了这座山沟沟里的牧业寄宿制学校。
其实,在布尔津县,像冲乎尔牧业寄宿制中学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在阿勒泰地区,在整个新疆,像这样的少数民族学校也比比皆是。
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薛健感触颇多。他动情地对记者说,从马背小学到漂亮的楼房,新疆的少数民族教育经历了历史性的飞跃发展。过去牧民的孩子席地而坐把草地当课堂的历史早已结束,砖混结构的校舍,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都走进了牧区孩子的学习生活。
沿着南疆铁路,记者乘坐K886次新空调特快列车,穿越天山,飞驰而去。库尔勒,古丝绸之路上的南疆重镇,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孔雀河畔。与库尔勒城市的发展同步,该市的少数民族教育近年来也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走进库尔勒八小、市六中等少数民族学校,记者看见维吾尔族孩子们在操场上唱歌跳舞,在课堂上学习电脑和英语。孩子们用汉语同记者交谈,提了许多关于科幻的问题。
在阿克苏,古老的龟兹古国大地重新焕发生机,勃勃之气直冲云霄,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在喀什,在和田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最先见到的楼房就是学校的教学楼,整齐美化的校园成了新疆偏远、贫穷农村、牧区、山区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新疆始终把优先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一直对少数民族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照顾。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优先保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在安排经费和基建投资时,优先保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需要;在抓校舍、师资、教材基本建设时,重点抓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建设。
如今,少数民族教育就像一轮明亮的圆月,从天山一跃而出,悬挂于天山之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