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蓝燕)记者日前在卫生部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获悉,我国3.4亿青少年中,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除生物因素外,学龄期的社会心理因素成为心理障碍的诱因。
据专家介绍,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重大。父母关系不和、单亲家庭或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酗酒、赌博、吸毒等),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往往会迁延许多年。情感表达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长辈情感表达不良一方面表现为过度溺爱或保护,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和困难、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权利和机会;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过度漠视,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置之不理,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另外,学校教育的方式和评价标准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也很重要。我国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得许多家长和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重要因素,相应地降低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约1/5的未成年人在成年之前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离家出走、自杀或暴力犯罪等。
据了解,我国即将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将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规划要求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心理行为问题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同时,卫生部将在今年建立心理治疗师管理制度,提高临床心理治疗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