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9日电(记者张菁 孙晓胜)13岁的聂梦玲随打工的父母从湖北武昌来北京已经3年了。小学毕业语文数学都获100分的她说自己很喜欢念书,因为将来想当科学家,而不要像父母那样靠卖水果维持生活。
聂梦玲只是中国300万随打工父母外出的儿童中的一个。这些孩子被称作“流动儿童”。
在中国的城市,外来人员如果没有当地常住户口,就享受不了当地居民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他们的子女要交纳一定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才能在公立学校就读,如果交不起,就只能到外地人办的“流动儿童学校”,或者干脆没书读。
聂梦玲就读的北京石景山区黄庄小学就是一所为打工者子弟办的学校。学校负责人陈恩显说:“在外打工的父母就是勒紧腰带,也要让孩子念书。谁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文盲。”
北京市教委的数据显示,当地有流动人口自办学校123所,在校生1.7万人。这些学校,大的有3千多学生,小的只有20名学生,分布在北京郊区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每学期收费300元左右。
这些孩子如果去公立学校读书,要交每学期500元的学费;1000元的择校费以及1000至3万元不等的赞助费。
据北京市社科院韩嘉陵博士对市里31000户流动家庭的调查,他们的月平均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其中20.2%的家庭每月少于500元,43.2%的家庭在500元至1000元之间。
陈恩显说:“一些学生家长有手机,也有汽车,但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打工子弟学校,因为在公立学校,打工者子弟会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嘲笑。打工者子弟学校收费低,孩子们上得起学。另一方面,由于家庭背景相同,孩子不会受到歧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说:“打工者子弟作为第二代移民从农村来到城市上学。这些孩子心理未成熟而且敏感,在公立学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往往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难以抚平的伤害,而这种经历在他们成年后,可能发展为一种敌对城市的情绪。如果没有受到教育,打工者子弟成长为文盲或法盲,将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北京市人大代表吴青教授说:“根据宪法,受教育和平等是每一位孩子的权利。政府应该为他们服务。”
继今年4月出台打工者子弟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后,北京市教委又在前不久宣布,从今年9月的新学年开始,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中小学的借读费,小学每学期由500元降低到200元,初中每学期由1000元降低到500元。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观政说,北京市将通过3种途径接受流动儿童,一是在公办学校借读,二是为他们单独举办学校,三是把公办学校交给外地来京人员管理。
中国其他的一些城市走得更远,逐渐降低“门槛”让农民进城落户。已在石家庄打工3年的河南人刘千,刚刚办理了常住户口,成为首批当地户籍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说,孩子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到市办学校上学了。
浙江宁波全面实施户籍改革,取消了对进城镇落户指标的限制。广东省开始酝酿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将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取消区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的做法。据预测,中国在5年内将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万人。
赵树凯说:“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源自中国过时的户籍制度和政府分级管理的教育制度。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