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贵报关于“学生欠管教吗”的讨论,很受启发。由此我想到了“让学生举起右手”的河北省安国市的那位教师的故事。这位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发现一个学习很差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举起了手,让他回答时又一个字回答不出来。下课后,这位老师带学生回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这位同学哭着说:“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感慨之余,老师让这位同学不会时举右手。就这样,这位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取得了进步。这位老师依法让其他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会时也举右手,慢慢地他发现整个班级都变了。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出某些有益的启示。这位老师并没有给他的学生扣上一顶不服“管教”的帽子,没有向他质问“不会还要举手,是不是想和我作对?”而是在询问了详细情况后,进行了人性化的改进。如果这位老师的做法,不能引起全班学生面貌的整体改进,我想,那才叫奇怪呢。事实上,某些老师把爱提问题和好问“为什么”的学生归为不服“管教”,只能说明我们忘记了教育原则中的教育立美。
所谓教育立美,就是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为指导,把美学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教者乐教,学者乐学,并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把受教育者塑造成“追求美好人生、创造美好世界”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但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管教”。不能有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提出“我怎么了”,就断言老师很难从学生那里获得尊重。或许有些老师对学生的言听计从已经习惯了,容不得学生再提出一个“为什么”,也怕动摇自己的权威地位。不要忘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在培养人,面对的是各方面都还不成熟、需要知识和爱来熏陶和净化的人。更不要一方面承认教师和学生人格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又不给予承认。
无数的教育实践表明,青少年的心灵需要美来滋润,青少年人格的形成需要美来铸造,青少年的智慧需要美来激发,青少年的素质养成需要在审美教育中培养。“让学生举起右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伟大情感,是教育立美的动力源。这难道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管教”吗?只不过这是一种受欢迎却又不多见的“管教”罢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空洞的说教,是一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诠释。它可以使学生自卑者自尊,落后者上进,悲观者看到希望,冷漠者燃起激情,在学生心灵开放出灿烂的花朵。
没有对自己教育对象的深厚感情,而一味地说现在的学生不服“管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学生需要“管教”,需要一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管教”,而不是那种粗暴的训导。如果教育界出现了更多的“让学生举起右手”的举措,那么关于“学生欠管教吗”的讨论就会越来越少,那将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