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保靖县碗米坡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身着免费校服,冲着记者乐开了。本报记者 欧伟 摄
3月下旬,春暖花开;三湘四水,生机盎然。
“湘西是湖南最穷的地方,看看湘西的教育,才能了解湖南的教育,才能了解湖南人为了‘两基’巩固提高所付出的心血。”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建议记者到湘西采访。
在8个县市全部是“国扶”和“省扶”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沿途,一幢幢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群群土家苗家少年儿童在漂亮的校园里读书嬉戏。“3年里筹措3.3亿多元,完成308所项目校的707个工程项目,建筑面积达61万多平方米。改造危房33万多平方米,新增学位8万个,我们的山里娃娃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州教育局局长秦平如此介绍。不看不知道,湘西真是奇迹!
2002年12月,随着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普九”省检合格,湖南12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两基”省检,“普九”覆盖面达100%!然而面对成绩,湖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基本‘普九’,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均衡的‘普九’。要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在全省实现高水平的、高质量的、全面的‘普九’。”
标准易定,实现何其难!素来有重教传统的湖南人咬紧牙关迎难而上!
让每一个孩子有书读
“两项督导”让高质量实现“普九”成为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连续3年,省政府为民办的八件实事中,教育都占有一席
“知识改变命运,在加强教育上,资金会向其倾斜,今年将会有更大的投入。”这是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确实,无论是之前的省委、省政府领导,还是2005年12月新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2006年新任湖南省省长的周强,湖南的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早在1993年,原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就提出义务教育要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原省长周伯华也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强调“教育要优先发展,要确保‘两基’重中之重地位”,甚至为了衡阳一所建在铁路边的学校的搬迁,他亲自落实资金。
“教育上不去,湖南经济何谈发展?”无数次大会小会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这样表示。但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矛盾,教育怎样才能“上得去”?“老大难,领导出面就不难”。2004年湖南省农村教育工作会上,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项重要政策:“两项督导”,即“在建立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同时,实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督导考核制度”,全省120多个县市区按其经济发展状况,分别有3类不同的评估标准。据悉,对党政“一把手”教育实绩进行考核,这在全国并不多。2005年这项政策在长沙县和辰溪县试点,2006年全面铺开。
“两项督导”在全省引起极大反响,2006年接受督导的37个县(市、区),有16个被评为优秀,3个县“不合格”被通报批评。“我这个年都没过好。”被通报的某县负责人说。是啊,教育工作成绩直接关系到“一把手”的位子,他能睡好吗?这次督导,让37个县(市、区)财政性教育投入一下子净增6亿多元!今年,湖南又有53个县市区接受“两项督导”。
在2002年年底全省122个县市区都实现“普九”之后,2003年1月4日省教育厅召开会议,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当时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唐之享在会上跟大家分析,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最大的难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不够,二是学生辍学率有反弹现象。因此,围绕这两个问题,省里除成功地进行“两项督导”,督促县市区投入到位外,还千方百计将38个放到乡镇的教育管理权限收到县管,为实现“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在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保证教育投入,省委、省政府又明确转移支付教育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60%,实际操作中达到了66%,有的地方超过了70%。2002年到2004年,全省的这个数字每年都超过了15亿元。
教育投入不够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办学硬件不达标。据统计,2004年年底全省中小学还有危房520万平方米。“尽管有着自然灾害频繁等多种原因,但高标准‘普九’,还有这么多孩子提心吊胆地在危房中上课,我们心何以安,情何以堪?”当时的省长周伯华说。于是2005年,省委、省政府将中小学危房改造列入全省为民重点办的八件实事之一。这一年,全省多方筹措11.2亿元,改造了3341所农村危房学校,总面积达268.1万平方米,使150多万农村学生直接受益。2006年,新一年的“八件实事”,寄宿制学校建设又列入其中,本来计划的项目校是364所,结果全省上下共投入资金4.3亿元,实际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619所,新改建校舍面积790440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1459万元,大幅度超额完成计划任务。
让每一个孩子来读书
“控流保学”与政府官员的业绩挂钩;较早在全省成立捐赠中心,建立贫困生救助长效机制,“两免一补”严格落到实处
保靖县碗米坡镇镇委书记唐水生,当了4年书记,4年里有一项工作雷打不动,那就是劝学。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保靖的“普六”和“普九”在湖南都是最后一批。“你想象不到这里有多穷。”唐水生说。碗米坡镇人均年收入仅960元,而全省人均年收入是3390元。尽管镇里很穷,但还是在州县的支持下建起了全县数一数二的中心完小,每年镇里用到学校的钱至少在2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从上面争取来的各项资金和干部职工的捐款。
危房改造、寄宿制校建设,硬件齐备了,如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来读书,这又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钱少人多,‘普九’难度不亚于西部。”张放平说。如果说办学条件还可以在勒紧裤带的情况下通过各级政府投入改善的话,让每个孩子都“来读书”,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2003年省人大组织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全省还有51个县市的辍学率超过3%,其中大多数是因为家庭贫困。“提高一个百分点都相当不容易。”张放平说,“但我们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当年也是从穷苦人家走出来、2003年开始担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的张放平,希望所有的贫困孩子都能读得起书,都能有地方读书。所以早在国家“两免一补”之前,湖南就成立了“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安排专门的人员和编制,建立了扶贫助学网站,对家庭贫困学生全部实行网络管理;联合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等16家省直单位组成了“湖南省经常性助学活动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和指导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争取省政府将中小学助学金增加到了1000万元;还从2003年起,确定每年的9月8日为“助学日”。据统计,近两年来,全省多渠道筹措社会捐资助学资金共15394.6万元,加上“两免一补”,全省全年财政资助和社会捐助资金达6.39亿元,使近220万名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达到100%,各级政府分担的新机制资金到位率达到100%。”这是新任省长周强在今年3月1日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的“两个100%”。周强说,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纳入2007年为民办的八件实事之一,省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实,在这场改革中,省里拿出大头,在共需投入新机制资金的19.8亿元中(不含中央免费教科书资金),除中央承担11.79亿元,省里承担了5.5亿元,占28%;省里还扩大了免学杂费的范围,即由农村扩大至县级市的城镇学生,由公办学校扩大至执行公办学校收费标准的民办学校的农村学生。中央检查组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读上书。”张放平说。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湖南,义务教育阶段,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
让每一个孩子读好书
“核编定岗”、“竞聘上岗”优化教师队伍;农村英语和计算机教师免费培训,选拔优秀初中生免费读师范,为教师队伍输送大量新鲜血液
显然,高质量“普九”的标准还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千百万的少年儿童“进得来”,还要让其“留得住”和“学得好”,而要做到后面这6个字,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这是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后大批民办教师转正、普通高中快速发展以及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中西部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的普遍状况。湖南也不例外,有个县的统计是全县50岁以上的小学女教师占总人数的50%以上!特别是偏僻地区的小学,名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去,怎么办?于是,从2006年开始,湖南在全国率先招收免费师范生,选拔优秀初中毕业生读五年制的师范,毕业后全部到国扶、省扶县乡镇以下的小学任教。目前,来自38个县的1006名优秀初中毕业生已在本省的5所师范院校学习,所有费用全免。
湖南靠近广东,“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甚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这些年至少为广东输送了上万名优秀教师”。说到这个话题,张放平既自豪又难过,教师们有出息了,翅膀硬了也就飞走了。湘西近年推出的几个在全国极有影响的优秀教师,现全部飞离湘西。“要政策留人。”张放平说。于是,财政预算中每年拿出10个亿落实教师的津补贴;从2004年起,在农村连续从教15年以上的教师中,定期评选出“有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迄今为止省市两级已评选出3000多人;农村教师编制“开小灶”,在定编时,以县为单位,按农村教师总编制的3%增加附加编制,全省总计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增编16000多人;农村教师评职称有特殊优惠,2006年在计划外,一次给乡镇以下的学校增加606个高级和7742个中级指标,评选的321名特级教师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占52.3%,达168人。
湘潭市三中青年地理教师罗霄山,2006年年初被选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归来,在培训的5个多月里,他选修了8门课,听了十几场讲座,完成了3篇论文,考察了北京几大高中名校。“比读3年研究生还有收获。”他说。他不知道,为提高全市教师的素质,自1999年以来,湘潭共投入3460万元,对全市22836名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培训。
“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关键在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是主管教育的湖南省原副省长许云昭在一个全国性会议上介绍经验时说的一番话。基于这种认识,湖南明确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并于2002年召开了全省教师工作会议,制定并下发了《湖南省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43个文件,系统部署全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在师德师风方面推出一系列典型,树立样板,比学赶帮。胡昭程、盘振玉、胡社生、赵玖富、杨东付、杨万新……这些年,湖南推出一个又一个教师典型,每推出一个,省里都是大张旗鼓地表彰,进行巡回演讲,广泛宣传优秀事迹。“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胡昭程先进事迹报告团还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其次是层层抓培训。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培训,有校长,有骨干教师,有英语、信息技术、新课程,还有学历培训,等等。据统计,全省共选送452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省本级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在18个培训基地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3930人;各市州、县市区共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近3万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部接受了新课程培训,96%的中小学教师接受了信息技术培训;在90个县市区设立了远程教育教学点,目前已毕业的专科学员3.8万人,已毕业和在册的本科学员2.7万人,参加非学历培训中小学教师已达85%。
在学历提高培训方面,近几年全省的累计数字是19.3万人,其中有7000多名高中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学位。考虑到农村中小学英语和计算机教师奇缺,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个暑假,省里拨出专门经费,组织45所高校培训了9730名这两门课程的教师,覆盖了全省所有的中心小学和初中。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66%,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52%。专任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为湖南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