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等一个不落地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排在前两位时,在不少地区,这两所大学已经自然而然地被演绎成一个神化的符号。“为了清华、北大而落榜”——在各地高分复读生的一致目标下,能不能考上清华和北大,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而考取这两所学校的考生比率,也成了考量一所中学,甚至考量地方教育质量和政绩的标准。奔着这个目标开设出来的复读班,甚至可以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实体。
学生的兴趣、特长、理想,一切都在此淡化,唯有考上清华北大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在一些地方,清华北大之外的其他任何高校,已经无法与高分考生进行“双向选择”了。日前,教育部在沪直属8所高校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巡回招生咨询,记者随队进行了采访,目睹了其中的一些怪象。
记者打通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李语(化名)同学电话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听上去没有丝毫疲倦,反而带着一股亢奋:“去年我以4分之差和我的第一志愿北京大学失之交臂。其他的志愿、更不要说那些二本志愿,当时填的时候我就下了决心,根本不会考虑的。我一定要复读。现在班上有7个复读的同学和我一样,都是以北大为目标。”
像小李这样的考生,在陕西还有很多,单在她就读的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就有几十人。他们有些与李语一样,原本就是该校学生,另有些是其他城市的高分考生幕名而来,被学校“收留”。他们都是因为之前没能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而选择了“自愿落榜”,上高四、高五,甚至高六。
没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就自愿落榜复读,已经成为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独特“景观”。好学生都要上清华、北大,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才是真正荣耀,这样的观点,已经成为当地不少考生、家长,甚至学校的共同信念。
每天只睡6小时的亢奋
“我要挑战新课改,我肯定能挑战成功。不像我那些没考上清华北大,随便去个学校的同学,我绝对不随便降低要求。而且我已经通过了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考试,有30分的加分,我今年一定能考上北京大学!”一说起即将到来的高考,李语的话就有点语无伦次,声音因亢奋而显得有点失真。关于“挑战新课改”的说法,在短短的交谈中出现了好几次,“那些没有复读的同学将来和我肯定不一样,我肯定能上北大!”对她来说,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只有一个,“战胜”新课改后的高考,考上北京大学。
家在陕北的小李已经一年没有回过老家了。虽然学校5月12日已经放假,让高三的学生回家自主复习,但是小李和所有复读生都留在了学校,保持着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然后至少学习到晚上11点的生活规律。直到6月2日,她才会回原籍参加高考。
“做题目,主要是做题目,反反复复地做,做得熟练得看到题目就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做过了,甚至可以知道在哪本书里接触过了。还有就是看书,要看到教材和辅导书里的每个边边角角,每个小批注都滚瓜烂熟才行”,这是小李每天的学习内容。
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没有看电视和任何课外的活动。当记者问这些内容重复学习是否觉得枯燥时,小李语速加快了:“当然,学习就是很辛苦的,哪有不辛苦就考上清华北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