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1年全国高考正式开考。随着语文考试结束,各地作文题也被陆续曝光。照例,如何评判这些新出炉的高考作文题——比如,究竟哪些作文题更“给力”或更“雷人”,又再度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
对高考作文命题的优劣高下进行评价,实际暗含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更好的高考作文题?在笔者看来,个中标准其实很简单,大略无非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语言文字运用的形式方面看,高考作文题应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如运用叙事、抒情、说理、说明等不同表达方式,及驾驭不同文章体裁,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的能力。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更重要的是,从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方面看,高考作文题应该有利于充分调动和促发考生真实的写作表达欲望——面对作文命题,不仅感觉“有话可说”,而且能无所忌讳地“讲真话”、“传实情”,通过作文坦露内心最具个性的真情实感。
以上述标准回头打量审视今年新出炉的高考试题,不能不遗憾地说,总体而言,这些题目无法令人满意。比如,从形式看,今年的作文题不仅依然一如既往地拒绝“诗歌”这种体裁,且虽然强调“文体不限”,但就试题本身的操作性而言,主要仍是更偏重、倾向于“说理、议论”的题材——除少数题目外,几乎都不大方便写成侧重记叙、叙事的文章。
而从具体命题内容方面看,今年许多作文题,也依然延续了长期以来的高考作文“哲理化”、“思辨性”倾向——题目大多指向一些高蹈、抽象的人生哲理、思想命题,显得大而无当,如“回到原点”、“时间在流逝”等。而同时在“哲理化”之外,一些看似更切合现实的题目,同样也有过于严肃宏大、“主题先行”的弊端,如“中国崛起的特点”、“中国的发展”等。
面对这样一些作文题,考生要想在有限的考试时间、800字的篇幅中借此抒发感想,做到“讲真话”、“传实情”,敢于“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显然殊为不易。结果难免是,或因“无处下手”,而不得不生搬硬套一些千篇一律的“议论”套路,或因“主题早已预设”,而敷衍一些虽立场正确,但实属无病呻吟、陈词滥调的套话、废话。诚如北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漆永祥此前曾感叹的,“那种让人眼前一亮、交口称赞的优秀作文太缺乏了”,“不少作文‘假大空’,程式化、模块化严重,模仿痕迹明显,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没有年轻人的朝气”。
温总理不久前曾说,“要创造条件让人民讲真话”。对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更好的“高考作文命题”显然也应是为“讲真话”创造的一个条件。这种“条件”,既是良好教育的一部分,也必然是将来整个社会“讲真话”的条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试想一下,一个不爱在作文中讲真话、惯于套路作文的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如何可能顺利成长为一个敢于讲真话、仗义执言的公民?
(湖北荆门 张贵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