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巨资打造,百万人出演。6月7日全国同步上映。史诗级灾难片——《高考》。”
这是网上新近流传的一段调侃。每年这几天,考场外执勤的警察和救护车,惴惴不安的家长,以及海量的高考新闻,共同营造出一种紧张氛围。30年来它挥之不去,愈发浓重。
20世纪80年代把高考形容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现在大学的门还如此难进吗?今年高考前,教育部公布:2011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而报名总数约为933万。教育部称,由于招生计划增加、考生人数减少,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
也就是说,七成的考生能踏进高校的门槛。回想1977年高考,入学率只有6.9%——差了十倍之多。
十多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和考生减少,高考录取率逐渐提高,在北京等城市甚至超过80%。可每年的高考之日,考生和家长依然如临大敌,战战兢兢,伴随高考的沉重感并未消逝。为什么?
“现在大学容易进,但名校还是难进。”考生家长刘易描述她的思虑,“扩招以后录取名额多了。但大学也分三六九等,越靠下教育质量越差。有的毕业找不到工作,上学等于白上。”
刘易总算不必为今年的高考担忧——孩子去年考入北京一所211大学,让她松了一口气。“现在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进到重点大学,最好是清华北大。今后的发展就有保证了。”
可是,清华北大的名额并没有增长。据记者了解,今年清华大学招生总体规模与往年持平,仍为3360人。北大今年校本部招生规模大约在2650人左右,医学部招生835人,与往年相比没什么变化。
相比之下,不被青睐的民办院校贡献了许多高校名额。武汉东湖学院招生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今年计划招生3000余人,相比去年有所增加,在考生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将面临更激烈的生源竞争。北京吉利大学的招生部的科长陈文龙也对记者表示,吉利大学今年计划内招生人数2350人,自主招生方面则增加了20多个专业,计划招生8000人。实际上,民办高校早就面临招不满学生的窘境。
而全国几十所重点院校的招生规模加起来只有几十万。好进的没人进,不好进的抢着进。在此意义上,高考之路依然是独木桥。优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正是学生和家长压力的根源。
在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看来,目前的招生制度要为此负责。高校有权挑选考生,考生选择高校的余地却很小。压力在弱势的考生一方,入学竞争自然激烈。而高校提供优质教育的动力则不够。
“一次考试将很大程度决定一名学生的未来,这其中暗含的赌博色彩,使高考学生、家长紧张,”熊丙奇评论说,“要让家长和学生的考试焦虑降低,关键在于推行‘多次考试,多元录取’。”
熊丙奇表示:“真正的‘多次考试,多元录取’是指:每次考试都可以作为申请大学的依据;大学自主录取,每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他指出,增加考生的自主选择权,让考生拥有多家高校的录取机会,将迫使高校改善教育质量以争夺考生,从而增加优质教育资源。
事实上,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已提上日程。2010年7月国家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阐述“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不久前透露,下一步高考改革主要思路中,包括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
“但愿这一轮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切实建立起‘多次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全新考试招生体系,让高考不再让全社会和每个家庭焦虑。”熊丙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