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上海大同中学高一(8)班的徐懿凡带齐了新发的教科书踏进学校大门。他听说,高中课程难度和初中有较大落差,一些初中的尖子生进高中也可能因一时不适应而成绩一落千丈。因此暑假他特别提前学了点高一的数学和物理等内容,希望能够顺利度过这段过渡期。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天的课表安排是:上午听上海师范大学谢利民教授讲“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下午是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杨明华讲“反思学习”。更让他意外的是,学校宣布:开学第一周不上新课。这一个星期学校为高一新生特别设计了“预备期课程”,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认识高中、认识自己,在高中起步阶段顺利转型。
初高中学习要求差别大
最近几年,大同中学对新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中考结束后,很多学生会比较放松,很少会思考未来走向。而学生们普遍感受到初高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要求差异较大,对高中学习的适应是他们进入高中后的最大挑战。
“从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性的研究性学习,这是高一新生必须面对的学法调整。”副校长郭金华说,很多新生并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点,仍旧习惯老师讲学生听;上课只顾埋头记笔记,而不善于参与课堂互动;回家只做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不重视课外的自主学习;平时不注重积累,习惯考前临时抱佛脚。
郭金华曾经碰到过一个“超牛”学生,开学接连三篇作文用的都是同一个材料。“这就是典型的应试套题。”郭金华说,“现在初高中学习存在断裂,尤其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初中学习大多被动,更多的是反复操练,学生习惯接受,主动发言和反思都较缺乏。此外,学生的时间管理、学习方法等与高中学习要求也有脱节。”
磨刀不误砍柴工
针对新生现状,大同中学特别放慢教学进度,挤出一个星期时间对新生开出“预备期课程”。这些课程都是老师们根据学生实际和高中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的,包括文化导航、学业导航、学法导航、学程导航四大板块,引导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定学业生涯规划。虽然占用了不少课时,但学校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经历了初三一年的题海战术,大多有很强的考试导向性,以为多做试题就能学好英语,其实分数并不等于英语能力。”英语教师郑晓琴说,她所带教的班级,学生中考英语分数差距不到10分,但事实上他们语言应用能力差别很大。
郑晓琴也发现,一些学生进入高中后很茫然,常常会感觉英语没有作业,其实只是没有书面作业。“高中英语一个单元只有两篇文章,学习内容非常有限,需要学生课外加强自主学习。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同步提高,不只是背单词、背课文、做练习。”
因此,英语组特别设计“预备期课程”,帮助学生了解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和应对策略。郑晓琴说,他们特别强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交际功能。因为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这一点并不明了,以为英语也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为了中考、高考。其实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语言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因此听说读写不可偏废。同时他们也让学生提前了解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告诉学生三年要做什么、怎么做,让学生意识到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课内学习,还需要大量的课外自主学习。老师会推荐一些英语类的报刊杂志,也鼓励学生课余看些英语电视和原版电影。(记者 王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