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终特稿:生源竞争“考验”中国高考
新华网上海12月6日电(记者俞菀、仇逸)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生源竞争“考验”高校招生制度。一方面,高水平大学年初自主招生“抱团联考”,年末又现“聚散离合”。另一方面,“洋大学”抢滩中国,使得国内高校面临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本质上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大学与考生双向选择。
与此同时,围绕高考的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受人关注:高校自主招生能否摆脱“抢生源”的质疑?如何确保农村边远地区考生的权益?高考加分如何阳光操作、真正体现素质选材?
联考阵营“震动”,自主招生改革仍需深入探索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2011年初,全国多所“985”高校、“211”高校结成自主招生“联考”阵营。有北大、港大等“北约”13校,清华、人大等“华约”7校和同济、哈工大等“卓越联盟”9校。
社会普遍认为,在“联考”学校内达成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的共识、形成科学多元的招生选才方式,尊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是高校尝试“联考”的一个重要进步。
但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却觉得负担并没有明显减轻。2011年2月,全国有近20万高中生“密集赶考”,高强度、高难度的测试内容让人觉得“联考”俨然成了“小高考”,“集中录取”也令学生感到选择权受限。
2011年12月,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宣布退出自主招生“联考”阵营。这是“联考”实施以来首次有联盟成员退出,似乎释放了一个信号:“高校获得更多招生自主权,学生减负并获得更多选择权”的改革初衷,并未像设想的那样一马平川。
绝大多数联盟高校选择坚持探索自主招生联考。“北约”除复旦、南开大学之外的其余高校发布2012年“联考”公告,“华约”、“卓越联盟”的组成高校也联合公布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
教育专家认为,自主招生乃至联考,有利于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一把尺子量天下”的传统做法,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创新,体现大学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特色理念,减轻学生的应试负担、充分保障考生选择的权利,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才能摆脱“抱团抢生源”的质疑,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支持,发挥引导和鼓励素质教育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