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深圳七校招收双非学童 深港两地共解“学位冲突”
2013-11-29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大小:

  当内地父母在香港街头露宿排队为自己的双非子女(父母非香港居民在港生育的子女)等一个幼稚园学位,还有父母正在为双非孩子入学香港而日夜奔走。在奶粉冲突、孕妇赴港产子冲突之后,学位的冲突又令不少香港人产生新的不满。内地与香港两地融合,带来繁荣与机会,也产生误解与摩擦。

  乐观的是,两地正在积极破解难题。近日,香港与深圳签署三份有关教育、旅游和科技合作的协议,其中有关教育的协议允许深圳市7家民办学校招收双非儿童,为解决学位冲突提供了一种尝试。

  双非在深圳念“港籍班”

  香港资料显示,双非子女已接近20万人,估计逾半数将到港入学,并以靠近深圳的学校为首选,香港北区的小学已经出现因双非生涌入而使本区生必须跨区上学的现象,幼稚园的学位也相当紧张,这个地区的儿童已很难保证就近找到学位。

  深圳有7所民办学校已经开设了“港籍学生班”,招收在内地居住的港人子女和“单非”学童,学校的日常运作和监管由深圳市教育局负责,香港教育局会向学校提供专业支援,并安排这些学校与香港学校结为姊妹学校。符合资格参加香港“中学学位分配办法”的港籍学生班学生,与本港学生一样通过电脑系统参加中学的派位。

  根据新签署的协议,这7所学校将招收双非学童,这些孩子小学毕业后也可在香港参加中学派位。

  理性面对问题最重要

  以深圳“港籍学生班”缓解香港北区的学位紧张,效果如何还待观察。一位香港北区教育工作者认为,关键要看双非家长的选择,如果将来的“港籍学生班”完善为“自贸区”的独立动作模式,尽量接轨港校,相信会有更多的家长会选择。

  学位争夺激烈的上水凤溪第一小学副校长朱伟林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示,港籍学生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纾缓北区学额紧张的现状。但从长远来看,双非家长送子女入读港校不仅因为香港教育理念和环境有吸引力,还因为双非学童深圳求学的户籍问题没办法解决。因此,完善深港边境交通也显得很重要。

  深港跨境学童家长会主席黄菁荭认为,港籍班学额有限,对缓解两地的学位冲突杯水车薪。

  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解释协议时表示,香港学校不是不欢迎或不再收跨境学童,“港籍学生班”只是多了一个选择,至少免除双非儿童跨越上学之苦。

  无论“港籍学生班”效果如何,当出现问题时,内地与香港共同面对,理性寻求破解途径,而不是任由情绪发泄式的冲突扩大,这就是两地之福,应该给予掌声。

  双非惹冲突也有红利

  目前,双非好像给内地与香港之间带来一系列的困扰,但香港媒体透露,香港即将公布的人口政策咨询文件,仍然鼓励双非及单非儿童及早到港接受教育,这是因为香港劳动人口在2018年后就会萎缩,虽然双非儿童给现在香港北区的学位带来压力,令一些港人不满,但这些孩子是香港潜在的劳动力红利,有助未来缓解香港劳动力的缺口。

  冲突与红利并存是香港与内地关系一大特点,比如内地游客在香港不排队、大声喧哗令港人抱怨,但也正因为游客,支撑了香港旅游、零售业发展;内地学生赴港上学也曾被指抢夺教育资源,但却配合了香港提升人力资源的政策。据媒体透露,香港政府正在为在港内地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入境签注,鼓励他们落地生根。

  面对冲突,香港有一些不理性的歧视内地人的声音,对此,香港有媒体呼吁:从长远看,香港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同时也取决于内地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感觉香港是亲切的。如果内地人普遍认为香港社会对他们并不友好,他们去那里会很不自在,这对香港的长远发展决不是什么加分因素。 记者 陈晓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深圳将改革公办中小学校校长选拔任用机制
· 深圳将首创10所特色学院 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
· 深圳市宝安区:十年创造教育发展“深圳速度”
· 云上云下共同体催生学习新样态
·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局长王玉玺∶融入数字时代的龙华课改密码
· 深圳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造"深圳质量"
· 学生运动会竟有户籍限制? 学生:我们都想参加
· 香港教育开支630亿港元 占政府经常开支五分之一
· 香港教育局长回应国民教育质疑:要"洗脑"很困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