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非京籍考生首次在京圆梦高考
2014-06-17    人民网

字体大小:

  刚过去的2014年高考,对有一群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和无数北京孩子一样在北京生活、长大,却因为“非京籍”这个身份,在面对一次次升学时备受煎熬—是回到老家还是继续留在北京,这是一个问题。

  今年,北京首次开放“异地高考”,满足条件的随迁人员子女可在京报考高职。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资格审核之后,最终有114名非京籍考生选择在北京报考。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们终于能在北京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事件

  北京首次开放异地高考

  2012年,北京公布异地高考“改革”过渡方案,规定自2014年起外地户籍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可在京高考。2013年9月,北京公布异地高考实施细则,明确只有符合五项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在京参加高考报名,但只能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这些条件包括家长须有北京暂住证或工作居住证、在京有合法稳定的住所,稳定就业满6年,在京连续缴社保满6年(不含补缴),随迁子女还需具有该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教育3年。

  今年共有409名随迁子女提出申请,经市教委、市公安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各区县街道、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审核,符合条件的考生有121人,其中114人参加了高考报名。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显示,今年共有5.6万名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高考。这是教育部官方首次公布“异地高考”报名人数。去年,全国共有10个省份官方披露异地高考数据,约4500名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高考。两相比较,今年全国“异地高考”人数增长约11.4倍。

  调查

  自主招生成升学捷径

  今年是北京实施异地高考的第一年,首批在京异地高考的非京籍考生为114名,仅占全市高考报名人数的千分之一点六。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北京部分高职实行了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在考试录取时间提前,专业选择余地大的优势影响下,很多非京籍考生都选择提前参与今年3月高职院校组织的自主招生。

  今年参与“提招”的院校共有26所,计划招生7105人。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今年通过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共录取了9名非京籍考生。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魏晓东介绍,今年该校提前录取的学生共有730余人,非京籍学生仅占很小一部分。在自主招生中,非京籍学生的考核完全与京籍学生一样,都要经过语数外的笔试和面试。9名录取的非京籍学生所报专业覆盖了酒店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

  对于大部分非京籍考生都通过提前招生这一“捷径”报考高职,魏晓东表示,目前自主招生已成为高职招生的主要模式,因为高职考试相对简单,与其随大流参加6月的统一高考,不如先在3月自主招生时试试,做好两手准备。对于部分成绩在三本左右的考生,高职院校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一些可以升本科的院校。

  魏晓东介绍,自主招生结束后,提前录取的学生已在学校进行了为期5周的新生训练,对于今年在北京录取的这部分非京籍考生,学校也将会对他们进校后的学习和适应情况进行跟踪了解,他们今后在专升本中也将会享受与北京生源同样的待遇。

  魏晓东预测,在“符合条件的非京籍学生允许在京报考高职”这一政策不变的前提下,预计明年在京参加异地高考的人数不会呈现大幅增长,将维持在200人左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九类非京籍考生可在京中考
· 非京籍考生可考北京高职自招 共7105个名额
· 九类"非京籍"考生可参加中考 2月21日起网上报名
· 北京教委人士建议非京籍考生:回家等消息
· 九类非京籍考生可在北京市考高中
· 全国大部省份结束2014年高考 多地高考模式微调
· 31省高考新政出炉 京浙川学生品德好可加20分
· 北京2014年高考报名政策近期公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