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教育思考:大数据颠覆10个家庭教育常识
2014-12-08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近期,本报连续报道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状态调查,全国三万多个微信公众号转发,引发社会热议。数百万读者不仅关注这些调查数据显示的目前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更注意到调查结果颠覆了以往家长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常识,关注到10个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才”还是“成人”?

  据该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技研发中心主任张敬培介绍,本次调查将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因素划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显性因素主要包括物质上经济上有形的、可量化的投入,隐性因素包括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家庭文化娱乐行为等无形的、不易量化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家长优先关注的是现实性因素,对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比如家长现阶段最关心孩子的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安全(65.95%)、习惯养成(55.47%)、日常学习(53.58%)、人际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养成(28.09%)、兴趣爱好(19.47%)、情绪情感(11.93%)。可见家长更关心子女“成才”而忽视“成人”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太关注人际交往、自理能力、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发展性因素,对建立亲密亲子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孩子的课业学习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重点,超八成小学生放学后有额外作业,近五成家庭将学习作为亲子沟通主要话题,四成学生回家后没有户外活动时间,近半学生回家后主要的娱乐活动为“看电视、玩电脑或手机”。子女成绩的好坏成为父母互相评价的标尺,甚至引发夫妻矛盾。

  学前班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

  本次调查涉及的小学生80%上过学前班,但他们上学以后的学业成绩有两个10%令人意外: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上过学前班”多10.89%,而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上过学前班的”多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前班不仅没能帮助小学生赢得任何学业优势,反而因为让孩子过早学习知识引发挫败感,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学业上的倦怠和松懈。

  择校能带来家长——期待的效果吗?

  家长择校是为了让孩子享有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调查数据却表明,“择校生”和“就近入学学生”的学业情况相差甚微,成绩优秀的比例分别是29.95%和28.48%,在良好、中等和较差等其他学业水平中,二者的数据也较为接近。

  课外班与课外作业——能提升孩子的成绩吗?

  本次调查发现,近九成小学生在上各种“班”,每天有课外班作业的小学生高达81.50%。对于课外班的作用,访谈中尽管有部分家长认为“应该有用”,但孩子们无论成绩优差都一致认为“不知道”、“说不清楚”,恰好证明更多的家庭作业时间不一定带来更好的学习成绩,也说明课外班及课外作业是一项性价比很低的家庭教育投入,不仅不能换来小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反而存在让孩子身心俱疲、减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的负面效应,给后面的学习阶段带来难以预估的消极影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借助大数据对课堂教学画像
· 大数据正在重塑我们这个世界
· 高校如何构建审计大数据管理系统?
· 山东大学:基于大数据分析图书馆数字资源远程服务
· 舒华:充分发挥数据效能,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 大数据画像助力高校新生成长
· 中国音乐学院:大数据让就业匹配度更高
· 大数据驱动教育评价变革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助力教师个性化发展
· 创新大数据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