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播出了对16岁博士张炘炀的专访《长大要成人》。在专访中,张炘炀发出疑问:“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并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
访谈实况>>专访中国最年轻博士: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 相关评论>>教育观察:从未经受挫折的神童很危险 各方观点>>观点:不是神童出了错 而是社会生了病 >>观点:慎言“张炘炀被父母毁了”
昔日的“神童”因为自己的惊人之语而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之中,但是,这位我们想象中的学习楷模、教育典范如今却多少让我们有些失望,也有些困惑。
就大众普遍的理解来讲,张炘炀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知识精英。从10岁读大学,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再到16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张炘炀的教育经历可谓一帆风顺。但是这就是我们希望培养的新一代吗?
笔者不敢苟同。就张炘炀个人来说,享受了许多的国家教育资源,而其父母对其的教育投资之大更是毋庸赘言。这些投入如今却换来张炘炀依然不愿意自食其力,依然寄希望于父母为自己铺路,为自己谋得较好的生活状况创造条件。那么这些投入的意义何在呢?
在张炘炀的思想中充斥着“户口”“房子”等极现实的观念,这与他16岁的年龄是极不相符的。而他面对父母的奉献不仅不知感恩,反而更进一步地向父母索取,甚至不惜以自己的毕业论文相威胁。不管其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否能够承担他提出的全款买房要求,这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却实实在在地折射出了他个人价值取向上的缺陷。虽然现在其父母可以租房来哄他,但是以后她真正走上社会,难道想要什么都可以轻易得到吗?如得不到时,他又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此外,张炘炀曾说:“我最佩服的人是张炘炀,因为我觉得张炘炀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虽然此话可以是自信的表现,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自负、自大的情绪。“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即使一个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也可能存在自己不了解、不擅长的方面,所以,我们不能丢失谦逊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在教育中应当进行正确引导的。
在应试教育势头不减,社会对学历的追求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应当冷静下来,切勿将高学历与高能力简单地划等号。诚然,很多高学历者是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来的佼佼者,受到了更多更系统的教育,应该也更有可能也更应当具有更强的能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经过自身的学习和社会的锻炼最终也成长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比如学历低却成为著名文学家的高尔基,以及小学都没毕业却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林肯。
几乎每年高考过后,媒体上都会掀起一阵“神童”热,各种教育案例被广泛关注,出现了13岁的鲍宇阳,13岁的刘昕,14岁的辛蕴甜等等。而更重“神童”养成类书籍更是热销,张炘炀的父亲就曾经写过《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一书。
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过分追求超前教育则并非总是恰当的,有“揠苗助长”之嫌。每个孩子的资质秉性各异,心智发育的程度也不同,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不仅灌输知识,也要注重孩子品质的培养。如果父母过分追求早教可能会培养出智商高、情商低,学历高、能力低的“长短腿”孩子,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够走得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