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独立性逐渐增强,依赖性开始淡化。他们越来越主张“选择”,反对“强制”“划一”,最反感“我这是为你好”的家长的唠叨,最渴望家长能放开手,松松绑,他们渴望展翅飞翔。这本来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可是有些父母却无视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仍然顽强地煞费苦心地去关心孩子,呵护孩子,使孩子感到没有面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有的甚至情绪对立,做出让父母感到无法接受、难以理解的事情。
协和医科大学最近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13岁的小男孩为摆脱父母的溺爱,从上小学起就开始瞒着父母积攒零花钱,他决意在18岁成人后立即离家去过独立生活。因为他实在受不了父母把当“贝贝”的做法,他需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整天让父母“牵”着鼻子走。
无独有偶,一位老师遇到了这样一件小事,却令人深思。
一个春寒料峭的初春,一天上午,天阴沉沉的。刺骨的寒风夹杂着雨雪一阵阵地吹来,这种天气,一般人都不愿意出门了。这时,张老师突然看到××学生的家长匆匆赶来,并对张老师说:“老师,请您把这棉衣和雨伞在放学前都交给××。早晨××来上学时,我们动员他穿上棉衣,带上雨伞,怎么说,他也不听,这不,我怕他冻着,特地请了一会儿假给他送来了。谢谢您啦。”张老师一边答应一边接过棉衣和雨伞。没走多远,这位学生母亲又跑回来叮嘱一句:“老师,您可别说是我送来的,要不,他不穿了。”说完,这位慈母又急匆匆地消失在刺骨的风雪之中了。
家长来校送衣物本是常事,但不让孩子知道是妈妈送来的,否则孩子就不穿,这问题在哪里呢?!了解后才得知,平时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甚至多次提供并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使孩子反倒心生怨气,甚至人格扭曲。
为什么一切为了孩子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却成了和自己作对的“冤家”,这其中有孩子的不懂事、不理解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家长忘记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作为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更要关心孩子不断长大的发展需要,要懂得尊重孩子的合理的意愿与要求。这样,当孩子愿意接受我们的关怀与帮助时,我们会感到很高兴;当孩子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呵护时,我们也不会因此失落。相反,应鼓励孩子的独立与勇敢。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懂得,孩子的未来,将由他们自己去创造,去承担。
我们所说的家长“关怀强迫症”,是说一些家长以取消孩子的独立性为前提,给孩子过度的关心与帮助。这种“关怀强迫症”带有某种强迫性,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是否愿意,都施以关怀。一旦孩子拒绝,还心生沮丧乃至怨恨。这样的“关怀”是不能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