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仍然步伐艰难,最近本报又应读者要求,开展素质教育大讨论,希望进一步呼吁全党全社会都来关心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然而,减负问题已经成为了国民常识,就好像“地球人都知道”似的,再呼吁、再讨论还能谈出一些什么新的东西,这是读者们关心的问题,也是困扰我们编辑的难题。
这个难题的求解,既需要我们编辑的努力,更需要读者的参与,关键在于要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在于不说官话、不说套话、不说隔靴搔痒的话、敢说真话、敢触及问题的作风,以及能够说出具体的、建设性建议的态度和本领。这是我们的期待,这也是教育事业的期待,希望能够转化为全党全社会的期待,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期待。
尽管对于教育专业人士而言,讨论的有些问题可能是假问题、伪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或者正在着手解决;有些问题只是现象,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表现在教育,根源却在社会;有些问题是老生常谈,可是我们却执著地希望常谈常新。
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专家、处于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站出来建言献策,在实施素质教育问题上与社会进行沟通,一方面为社会讨论教育问题提供基本的素材,同时也为社会各界分析教育问题提供一个基本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与社会进行心灵沟通,达成共识,为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里,作为编辑,首先将自己的石头扔出来,希望能够砸准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从各个不同角度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社会更关心的是“减负”问题,这是直观的教育问题,我们更关心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教育的要求。我想说,推进素质教育要积极,然而不要急躁,更不要激进。
所谓要积极,它的反面是消极。就是说,尽管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甚至更早,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尽管从那时起,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关于减负问题的讨论甚至于政策行动,可是减负问题却是一个顽症,始终困扰着我们。学生负担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而且困扰着同样具有东方文化的亚洲各国。这样看来,减负问题是一个实践中的真问题,需要克服、必须解决,那就必须要有积极的态度。
所谓不要急躁,就是说因为这是一个顽症,急不得、恼不得,需要沉下心来,认真研究,一步一步地解决。因为,尽管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尽管政府可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而为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创造条件,然而很多社会问题,单靠教育是解决不了的。社会的期待,我们是很难改变的;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的许多问题,要随着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来改变。
所谓不要激进,就是说,减负实施素质教育的任何政策和实践要从教育实际出发,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不能主观意志甚至“长官”意志。不能等待外力去推进,要依靠教师、家长和社会内生的力量,只做对的、不做错的,并且,只做当前是可行的、不做当前认为是最好的。有一点,学生的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发展的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的健康状况,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