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但是,就总体而言,素质教育的推进工作依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这些困难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各界、各级政府,而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素质教育的实施始终未能突破教育的圈子,素质教育在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社会共识和社会环境没有形成,社会各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承担起来。因此可以说,应试的愈演愈烈和素质教育实施的异常艰难,表现在学校,根子在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和全社会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位素质教育,以新的认识推进新的实践,从而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
首先,应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要从教育方针、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以及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只是流于一般地或只局限于教育圈子谈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恐怕就会落空。
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内涵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是全面发展理论和教育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与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并非一家一派的理论主张,而是对过去20多年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功经验的一种提炼和总结,是对教育规律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针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而提出的应对策略的系统概括。
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涉及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在哪里”这样一些核心问题。如果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现“三步走”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如果对一代人或几代人在培养方向上出现了问题,甚至会威胁到国家安全。
从这一点来看,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关系着国家的核心利益,同时也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其次,素质教育需要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由于长期以来只把素质教育的实施看成是教育部门的事情,看成单一的教育行为,这项重大工作缺少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缺少教育外部各种政策、制度的支持与保障,最终使得素质教育的路子越走越窄,陷入困境。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高考中出现了“高分复读”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系统以外的综合因素造成的,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像目前的社会上的人才观、就业观、用人机制等都存在问题。在“人才观”方面,现在社会上过度追求高学历,甚至以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标准;在就业体制上,劳动力就业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很不够。一般说来,一个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他的出路、他的工作机会和工作条件是比不上一个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的。这些观念和体制,都在无形地驱使着整个社会片面追求“考高分、进名校”。
同时,实施素质教育还可能会面临着政府的压力。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对高考升学率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对升学出现问题的学校进行惩罚,甚至对校长进行调离、撤职。这个时候,对升学的引导已经变成了政府的行为,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也更加巨大。因此,光靠教育部门来推进素质教育是不够的,党的各级部门和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来,把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个大政方针来抓,并给学校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健康地推行下去。
最后,应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多样化途径、条件、方法与策略
过去几年,学术界、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谈论很多,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不少研究长期纠缠在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上,在细枝末节上争论不休,不仅没有意义和价值,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一些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实际上,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清楚的,它就是要全面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所以,在具体看待素质教育的时候,要更多地从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来综合研究和关注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切实研究和回答实践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例如,许多教育工作者反映,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素质教育好像是“看不见、摸不着”。这种看法在基层工作者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之所以认为素质教育“看不见、摸不着”,其原因在于把素质教育对应成了某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或者在实践中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为课外活动、文体活动,这些都是认识上很大的误区。
我们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首先是一个纲领、方针,是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既不是某家某派提出的单一理论或学说,也不是某种拿来就可使用的具体教育教学模式或方法。它的思想是明确和一致的,但实施途径、方法、策略是多样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
应该从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层面,逐渐把素质教育的精神落实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在这一前提下认真总结、学习、借鉴各种好的教育经验,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多样化的实施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