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部 > 领导活动
吴启迪: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2008-03-31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吴启迪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组织直属高校中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次就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开展专题研讨,这对我们推动高等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进而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就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创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校园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有效缓解资源紧缺、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对我们高校来说,就是要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校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培养广大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思维,通过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等措施,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指明了方向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高校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9.8%,到2007年达到23%,规模居世界第一。2005年高等教育经费总量为2550亿元,是1998年的4.6倍,年均增长24.5%。全国普通高校校园面积增加了2.6倍,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增加了3.7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加了4.7倍,固定资产增加了6.4倍,全国高校在办学实力、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上普遍获得大发展。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缩小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统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地区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统筹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学校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2.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最具体和最生动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的灵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校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目标在发展,基点就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途径就在统筹兼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校园建设的可持续。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教育部近些年来一直倡导并推动全国教育系统积极投入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绿色校园的具体行动中,始终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出台了如《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等相应的文件,全国范围内以创建绿色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探索与实践方兴未艾。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提出了创建“绿色大学”的规划纲要,提出了在高层次的“绿色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绿色科技”研究以及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建设等方面加以实施。我们认为,创建“绿色大学”与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在根本理念上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校园在含义上多了一层实现自身永续发展的意思。

  二、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是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大学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1.面对全球范围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挑战,高校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的代价巨大。未来的20年,既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使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的压力。国际高能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依旧存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仍然需要巨大的资源来支撑,环境恶化的挑战异常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型工业化难以实现,人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讲得多高都不为过。

  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一方面,严峻的形势要求人们通过科技创新变革现有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在自身发展运行中,能够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想渗透、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运用的全过程中,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赋予大学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历史使命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我国政府认识到必须转变原有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客观上要求高校认真研究一些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依靠“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我们的高校恰好在这两方面都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中坚和骨干的重任,也承担着为创造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未来而创新科技的重大责任。

  三、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是高校在新世纪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21世纪的大学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会、经济、环境效应达到高度统一,它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社会中坚会带着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社会,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绝不仅仅是校园的美化和节约这么简单,应当是高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个系统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整个学校环境优美,崇尚节约,开放民主,健康向上,和谐共生,使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内涵由知识的传递和创新拓展到人文的视野。

  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校园,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培养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意识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建设环境优美和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为示范,在校园内形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真正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这既是我国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校园的途径,也是高校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1.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既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更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变革。

  为了实现这种变革,高校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以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和思维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虽然覆盖着全社会的广大人群,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骨干和主力军,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培养他们保护环境、厉行节约的习惯关系到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包括三个层面:知识传授层面、价值观形成层面、行为实践层面。在知识传授层面要通过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深刻了解环境资源的相关知识,深刻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价值观形成层面,要使学生牢固树立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环保观念,培养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在行为实践层面,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自身的工作、生活、实践中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影响社会其他人群。

  2.要把可持续发展科研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价值尺度

  科技其实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冲突的不断升级。可持续发展科技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双赢的科学技术,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21世纪,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消除或减小其负面效应,这就需要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尺度。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科技的根本目的在于努力减少或减轻科技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高校的科研活动及管理中,要改变只看重科研成果的层次,轻视科研成果产生和运用全过程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特征的倾向。还要使科技创新追求的目标从单一的经济效益目标过渡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来。

  可持续发展科研应在社会和自然之间建立友好的桥梁,在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同时,促进人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沿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又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物质条件和生态空间,为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越来越成熟、完备的科技支持。

  3.把大学校园建设成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模范社区

  大学校园建设既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硬实力,也是熏陶人、影响人的软实力。因此,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校园既是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优美环境培育人、带动社会其他部门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首先要对学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建筑节能提出要求,对校园景观生态精心布置,对环境污染和垃圾、污水进行及时处理与回收,提高校园资源的利用率。其次,要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风尚。节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在学校管理和学生生活中养成节约的习惯。再次,要积极推广节能、节水、节耗材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校园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最后,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校园的建设和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使大学校园真正建设成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模范社区。

  同志们,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更是高校自身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历史选择。当前,我国高校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任重道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我们高校的各级领导要从全局和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摆在突出位置,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吴启迪: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 吴启迪:规划纲要不可能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
·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光骂教育解决不了问题
· 教育部副部长:研究生扩招比例控制在5%以内
· 吴启迪:高校应当让学生受到合格的素质教育
· 吴启迪:提高高教质量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 2007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 吴启迪出席
· 教育部副部长: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应是“创新”
· 大学女校长联谊会在京举行 吴启迪出席并讲话
· 清华大学成立工程教育研究中心 吴启迪任主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