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教育厅出台规定,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并专门制定了10项保障措施。根据规定,从今年起,四川省各县县域内每年城乡教师交流数量,要达到辖区内教师数量的10%左右。
不仅是四川,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各地义务教育重要的发展目标,师资是实现教育均衡的第一要素,实现城乡师资的合理调配无疑被寄予更多期望。
农村校师资“贫血”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一直着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实根子还是在教师差异上,再加上乡镇学校校舍与设施条件较差、教师的工资待遇与住房条件远低于城区学校、外出学习机会少,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潍城区教研室副主任张洪禄说,教师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流动,前几年该区每年都会有300名优秀学生流向城区学校。
“近年来城乡学校之间的硬件资源比较均衡了,现在我们更希望学校的好老师少走一点,年轻的教师多来一点。”河北省廊坊市某县的一位农村中学校长告诉记者,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师资仍然“贫血”。据他介绍,这种“贫血”既体现在教师缺编上,同时也体现在学科不配套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显然不尽如人意。“以我们目前的实力,要想缩小与县城学校的差距,难度很大。”这位校长说。
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杨银付认为,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公平实现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的背景下,如果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面对义务教育的庞大需求力不从心,那么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他认为,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全国成功实施,农村学校教师问题更加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就变得很关键。
“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在去年安徽省阜阳市举行的一次农村教育发展论坛上,对于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当地某知名中学的一位特级教师发言认为,如果支教教师的水平不高,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可能达不到。浙江省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周建国说,最近几年,行政部门对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等均衡举措很重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城市学校总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派往基层支教的教师中也有一些业务能力较差,这就决定支教的效果可能不理想。”
支教目前正成为各地缓解城乡师资差异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不少专家眼中,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是摆在城乡教师均衡配置道路上的重大障碍。以山东省宁阳县为例,2005年县、乡教师工资差额为234元,由于县乡工资不能按照统一标准发放,教师大量向县外流失,而县域内的教师的均衡性流动也难以实现。周建国介绍说,奉化虽处于发达地区,但是城乡教师实际收入水平并没有被抹平,好的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老师的收入差距可以达到1/3,在这种情况下,要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扎根任教还是非常难。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实现城乡师资的均衡,必须切实关注农村校长队伍建设。”周建国认为,如果校长没有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要实现城乡教育差距缩小的目标就很困难。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朱德民一直关注城乡师资均衡问题,他说,激发农村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相应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其实比“输血”更显重要。近年来,泰山区一直致力于打造城乡教研共同体,推动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城乡师资均衡还需多努力
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如何实现均衡配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的研究显示,观念转变和领导保障是前提;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是根本;共同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杠杆;财政保障是物质基础;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是有效手段。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应推广“学区化管理”和“城乡共同体”的经验,通过资源共享和共同评价促进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的提高。
对于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杨银付认为,政策层面应当逐步进行教师由“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最终实现教师由县域教育部门配置。教育部人事司劳动工资处副处长杨鸿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但他认为,要实现这种转变,首先需要实现教师工资全部由政府保障,并且消除城乡差距,但现在来看,短时期到位的难度很大,教师均衡配置的实现离不开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到位。
对于如何缓解当前城乡教师由于编制较紧引发的交流难题,有专家建议,教育部、人事部在修订有关教师编制的文件时,可考虑设立城市和农村学校流动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