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综合研究
我国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分析
2013-12-04    中国发展观察

字体大小:

我国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分析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夏鲁惠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指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要求相适应的程度。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人口接受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协调性

  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大小,首先体现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上。这是由普通高校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编制出来的分省(区、市)、分专业招生计划,即招生来源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核、汇总本省(区、市)所属高校编制的招生来源计划并报送教育部,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招生来源计划直接报送教育部。教育部对各省报送的招生来源计划、教育部直属高校报送的招生来源计划及其他部委属高校招生来源计划进行汇总、备案,形成年度招生计划,并统一分送各省级招办。根据统计,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超过40万人的省份是:山东48.08万人,广东46.87万人,河南44.89万人,江苏43.61万人,湖北40.95万人。

  地区人口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高考报名人数上。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超过50万人的省份有:河南85.5万人、广东65.5万人、山东58.9万人、安徽54万人、四川51.4万人,江苏50万人。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大学生就业的跨地区性,在讨论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人口接受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协调性时,不能简单地将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地区高考报名人数进行比较。例如2011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85.5万人,招生规模44.89万人,表面上看录取率是52.5%,而实际录取率超过了75%。

  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人口接受普通高等教育需求是否协调,可以从地区高考录取率得到答案。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681.5万人,比2010年增长2.98%,有一半以上地区的实际高考录取率超过80%,有的地区达到90%。随着部属高校和东部地区高校扩大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人口接受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协调性将越来越好。

  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拉动了高等教育、主要是地方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科技支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地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大。

  第一,一些经济快速发展但高等教育落后的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普通高等教育追赶了上来。

  一个例子是广东省。1980年,广东省GDP为25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五位;普通高等学校30所、在校生4.41万人,在全国分别排第九位和第十一位。2010年全省GDP达到46013.06亿元,连续22年位居全国第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广东省不仅新办了一批地方高校,包括深圳大学、江门五邑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肇庆学院等。而且,通过创办广州、珠海、深圳、佛山等地大学城,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全国著名高校来广东办学。2010年,广东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31所、在校生142.66万人,在全国分别排第三位和第四位。

  另一个例子是浙江省。1980年,浙江省GDP为18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2位;普通高等学校22所、在校生3.76万人,在全国分别排第14位和第16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GDP达到27722.31亿元,在全国位列第四。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浙江省先后建设了杭州、宁波、温州等六大高教园区,高标准建设了4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浙江省已形成了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高教中心。2010年,浙江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01所、在校生88.49万人,在全国分别排第10位和第11位。

  第二,原来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性。

  1980年,北京市GDP为139.07亿元,在全国排第14位;普通高等学校50所、在校生8.3万人,在全国分别排第一位。2010年,北京市GDP达到14113.58亿元,在全国排第13位;普通高等学校87所、在校生58.71万人,在全国位列第13位和第16位。

  另一个例子是陕西省。1980年,陕西省GDP为94.91亿元,在全国排第20位;普通高等学校33所、在校生5.32万人,在全国分别排第七位。2010年,陕西省GDP达到10123.48亿元,在全国排第17位;普通高等学校90所、在校生92.78万人,在全国位列第12位和第10位。

  第三,新世纪以来,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性好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如果把地区GDP规模排序与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排序进行对比不难发现:1980年地区GDP规模排序前五位的地区中,仅上海、江苏两个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进入前五位;2010年地区GDP规模排序前五位的地区中,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个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进入了前五位。

  研究资料表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经济起飞阶段,高等教育入学率会随着GDP的快速增长而快速增长,其后都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0年、2010年有关数据,对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增长速度与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进行了比较。通过计算表明,各地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与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15个地区的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说明办学规模还有扩张的空间;15个地区的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说明办学规模需要适度控制。其中,广西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持平,是在校生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最好的地区;四川、新疆、湖北、湖南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协调程度高,天津、上海、山西、黑龙江、安徽、贵州、甘肃、宁夏等地区比较协调。海南、西藏、云南、福建等地区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城镇化的协调性

  高等教育为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人才培养是推动地区城镇化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一是农村青年通过到城市上大学,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初步转移;二是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或县镇工作,成为我国城镇发展的建设者和新一代城镇居民,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永久性转移。

  目前,人们讨论高等教育区域化,均侧重于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及规模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少涉及地区城镇化问题。事实上,保持地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高等教育程度就业人口增长、地区城镇人口扩张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好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就能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就能顺利就业。因此,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城镇化的协调性非常重要。

  笔者以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对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地区高等教育程度就业人口规模、地区城镇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即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与地区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成比例,其系数是高等教育程度就业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大部分地区符合这一关系,说明我国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城镇化的协调性较好。

  这一结论对讨论当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有帮助。分析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需要把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由于现代社会就业形式、类型、观念的多样化,以及就业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对人才市场就业状况进行准确统计难度很大。但如果从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城镇化的协调性来分析,就会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近年来,人们在讨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时容易产生片面性。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似乎是越高越好;但在讨论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时,又忽视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大了。本文第一次明确了我国地区高等教育程度人口增量和存量之间的关系,为判断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合理性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结构与地区高等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的协调性

  高等教育发展涉及人才培养“量”的扩张和“结构”的优化。“量”主要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等。新世纪头10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2000—2010年,东部区域高职院校(含专科院校)在校生规模由18.77万人增加到415.9万人,增长21.16倍;中部区域高职院校(含专科院校)在校生规模由12.76万人增加到336.93万人,增长25.41倍;西部区域高职院校(含专科院校)在校生规模由4.67万人增加到213.32万人,增长44.68倍。近10年来,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了300多万名技能人才,服务于全省的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较好地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浙江省根据“浙江制造”的产业发展要求,从1999年开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4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了英语、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市场急需人才的培养。

  上面反映了高等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在“量”上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近年来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成果,还体现在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结构变化与地区高等教育程度就业人员结构变化的协调性上。依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4—2010年全国31个地区本专科程度就业人口中专科生的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上海、西藏下降16%,北京、天津下降15%,云南、辽宁、浙江、福建、青海下降10%到13%,其他地区下降幅度在9%以内。同期,22个地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专科生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上海下降24%,福建、北京、海南、广东、浙江、天津下降10%到13%。但有九个地区是增长的,其中新疆增长20%,增幅最大。这可能与地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关。

  与专科层次相对应,2004—2010年22个地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中本科生的比例是增长的,其中上海增长17%,天津、福建、河北、浙江、广东、海南增长9%到14%。九个地区是下降的,其中新疆下降12%,其他地区下降幅度低于4%。同期,全国31个地区本专科程度就业人口中本科生的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西藏增长36%,青海增长30%,辽宁、贵州、浙江、云南、福建、天津、甘肃、上海、广西的增长率在20%到23%之间,河北、山西、广东、重庆、新疆、内蒙古、北京、江苏的增长率在10%到16%之间,其他地区增长率低于10%。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2004—2010年大部分地区本科、专科在校生比例变化趋势与地区高等教育程度就业人口中本科、专科人口比例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数地区不一致,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具体分析。

  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协调性

  目前,地方高等学校经费收入有几部分组成:(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含教育事业费拨款、基本建设拨款、科研拨款等)、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含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基金等)、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费用;(2)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3)社会捐赠经费;(4)学杂费等事业性收入;(5)其他收入。

  2003—2010年,东部区域地方高等学校经费收入规模由594.99亿元增加到1953.99亿元,增长2.28倍;中部区域地方高等学校经费收入规模由297.59亿元增加到1048.61亿元,增长2.52倍;西部区域地方高等学校经费收入规模由218.58亿元增加到879.77亿元,增长3.02倍。可以看出,近年来地方高等教育经费收入增长明显,而且呈现出西部区域快于中部区域、中部区域快于东部区域的特点。2010年,地方高等学校经费收入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地区有:江苏,324.05亿元;广东,316.78亿元;浙江,244.99亿元;山东,220.43亿元;河南,203.97亿元。

  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是地方高等学校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可能有人会问,在地区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生均财政拨款跟上了吗?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2010年全国29个地区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水平是上升的,其中增长较快的地区是:新疆由2721.1元增加到14112.61元,增长4.19倍;四川由2215.68元增加到7053.44元,增长2.18倍;内蒙古由3592.12元增加到11157.48元,增长2.11倍;贵州由3486.63元增加到9680.28元,增长1.78倍;吉林由3588.55元增加到9889.87元,增长1.76倍;江苏由4439.05元增加到10528.08元,增长1.37倍。青海、江西、湖北、北京、上海、陕西、宁夏的增长也超过1倍。西藏、广东有少许下降,分别从2003年的21101.97元、13963.63元下降到2010年的19373.09元、12501.18元,但其在31个省份中仍处于前列。

  2012年,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各地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经费保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同时也明确了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即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在校生规模达到3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一目标一定能实现。

  作者:夏鲁惠 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等医学院校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 高等教育分层次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 重塑高等教育优势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 高等教育应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承担六大任务
· 让高等教育区域师资配置更平衡更充分
· 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质量(下)
· 全球首个“高等教育强国指数”发布
· 以“三个有组织”增强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 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教育强国战略
· 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发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