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综合研究
王立志:教育就要宽、柔、养、育
2013-12-12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一块洁净的心田,一种平和的心境,一个远大的目标,这是基础教育给学生们最宝贵的礼物。

  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决定着将来他们可能从事什么。学习长大的时候应该做什么,用行为和实验来教导,用榜样和工作来陶铸,使学问成为心灵的生动本质而不再是储藏在心里的惰性知识,使学以致用成为他们内在的秉性,这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责任与追求。

  培育健全的心灵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人的心灵。现在学生上课越来越多,考试在学习生涯中开始得愈来愈早,结束得愈来愈迟。周而复始的教学活动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桎梏了学生的头脑。孤立地教授名目繁多的科目而不能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教育最大的不幸。明智的策略是:不要教太多的学科;凡是所教,必求透彻。

  在教育的所有原理中最基本的是“认识你自己”。这是任何人尽快把握任何学术领域的最大动力。认识了整个世界、全部的历史,而不认识自己,终究是愚人;征服了全世界、控制了人群,而不能约束自己的喜怒爱憎,终究是弱者。无视做人的原则,教育的结果一定是一个扭曲残缺的心灵。教育是生态农业,不是现代化工业。对教育,我们要宽、柔、养、育,而不是倾力打造。

  保护天赋的自由

  获得智慧的唯一途径在自由,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训练,自由和训练的结合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

  保持知识的活力,防止头脑迟钝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浪漫时期以自由为主,为的是引起儿童的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引起儿童兴趣为的是使儿童愉快地活动,从而保存其好奇心。精密期以纪律为主,自由退居次要地位。这是一个需要严格训练的时期,应记忆须记忆,当练习须练习,正确方法和错误方法要区分,确定的真理要知道,这一时期的任务是学习基本原理。纪律以自律为目标,让那些基本原则化入学生的血脉里。综合期是学生运用知识,实施原则的时期。此一时期,确定的事实已为学生所知,应用的技能业已养成,原理公式都已熟稔于心。此时,应把自由还于学生,使他自由运用,亲自检验。只有恢复了知识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保存我们天赋的自由。

  探寻人持续发展的源泉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一个人事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引导他走向人生的深邃和高雅。凡是想依循正路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再进一步,他应学会见到行为和制度的美,看到这种美也是到处贯通的,因此就把形体的美看得比较微末。再进一步,他应受向导的指引,进到各种知识中,看出它们的美。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他终于豁然贯通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审美的能力和敏锐的同情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定向性的指引。

  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是一种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种感知世界的能力。从最高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人有修养的最高表现。只有领会了语言的风格才算是真正懂得了这种语言。只有掌握了科学家的风格才算是真正懂得了科学研究。一个人有了风格才能从容地达到预定的目标,不至于枉费工夫。因此,教育只有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才算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王立志)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是什么让我们对教育如此焦虑,有解吗?(二)
· 孩子成绩急不得,卷也没有用,循序渐进才有效
· 教育要以国计为重,民生为要
· 教育承担的是对知识的责任
· 教育的包容、公平与适应
· 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 教育的本质属性
· 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 教育部与北京市会商会议、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京津冀地区)在京举行
· 在教育战线主题教育大格局中带头彰显高校担当高校特色高校贡献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