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号是高考结束的第一天,当天,被誉为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根据蓝皮书,大学不断扩招、经济增长趋缓、岗位并未增多等各种因素导致今年的“最难就业季”,以至今年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签约率仅为35%,同比下降明显。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毕业生又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就业大事?
贝贝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即将毕业的她,因为至今没有收到工作Offer而处于烦恼之中。她不想把民营企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更青睐于国有大型企业,“我是2013级的应届毕业生,目前正处于找工作的阶段,去了不少的招聘会,也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但是国企和比较好的外企回复我的很少,给我回应的一般是中小企业,以私企为主,但是这样的企业我又不是特别想去,所以现在正在面临着一个求职上的困惑期,马上就要毕业了,但现在还没有工作Offer,不知道后面应该怎么办。”
像贝贝这样苦恼的应届毕业生并不是少数。据了解,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陈光表示,大学毕业生应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要知道高等教育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直要普及到普通劳动者,这才是教育的目标。我们现在高校上学的学生比率比香港高,比欧洲好多最发达的国家比率都高,所以我们要引导舆论,大学毕业后你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精英教育的观念要变。”
事实上,今年大学生的理想就业单位排序仍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可见,“体制内”的工作依旧是大学生最爱的饭碗。对此,撰写《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麦可思信息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伯庆认为,这种现象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我们现在一些求职的大学生其实考虑的是怎么样付出比较少,得到的比较多。到体制内就业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业之后也许他拿的薪资不是特别高,但他满意度会高,就是没有那么累。一般来说在其它类型的企业中间,就业相对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容易被领导批评,而且我们发现就是去国营企业,特别做公务员的学生放弃自己原来所学的专业更高,我就觉得这里面暗含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
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胡瑞文表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政府应该起到帮助学生提供信息导向的作用,“他们(大学生)在大众化的形势下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就是多到经济部门去、到企业去、企业中间更多的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中去,到艰苦环境中去,比如现在纺织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百分之十几是大学程度,好多都是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大学生去的很少,那纺织轻工怎么升级呢?高等教育法原来是针对精英阶段制定的,说高度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现在不对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中级、初级包括一些基层人员,都是它的培养目标。否则增加了十倍以后,它原来的这些旧业岗位容纳不下这么多人。”
蓝皮书显示,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管理学,超过之前的第一排名工科。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岳昌君认为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国家目前经济形势的现状。他还说,解决大学生就业,关键还是要注重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今年大学生毕业难,只靠国有企业恐怕不行,我觉得还是得依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建议国家还是要给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很宽松的发展环境,只有民营企业上去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解决,只要民营企业招大学生,一般就不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国际在线报道 记者 蔺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