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8月8日电(记者吕梦琦、王井怀)在国外,医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职业。而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国高考大学报名中,不少考生不再愿意填报医学专业。
“妈妈不让我报医学专业。”17岁的河南考生高可说。
高可的妈妈是一位从业近20年的医生。她说,妈妈天天待在医院从早忙到晚,害得我小病拖成大病,得了胃溃疡,差点就不能参加高考。从此,母女二人便达成了不学医的“协议”。
清华—人人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对全国约4000名高三学生调查显示,中国考生最想报考的是金融学专业,其次是经贸和工商管理,而医学专业仅排在第18位。
山西一家医院的医生说:“年轻医生的头5年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有时还需24小时值班,好多人都住在医院里,忙得没时间谈恋爱。”
据了解,工作压力大,缺乏时间照顾家人,是医学专业遇冷的原因之一。收入不高也是重要因素。许多地区,即便是在省级医院,年轻医生每月也只能领到几千元的工资,基层医院收入更低,这与国外医生的高收入、高地位形成很大反差。
近年来中国医患矛盾突出,医生承受较大精神压力。“一次眼科手术后,患者拆开纱布后盯着我几秒钟没说话,我心里马上咯噔一下。”山西医科大学医生武耀红说:“这些压力影响了我的侄子,他不愿意学医。”
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不希望“子承父业”的医师比例占到78.01%,而在2002年这一比例为53.96%。多名受访医生认为,这一比例还会上升。
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医院的投入,提高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的待遇,让想学医的考生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尽快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提高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