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人物热点
春暖:大山里的三个女代课教师
2007-09-29    南都周刊记者 叶伟民

字体大小:

春暖:大山里的三个女代课教师

刘桂琴

春暖:大山里的三个女代课教师

陈学裙

  9月14日清晨6时刚过,35岁的女代课老师陈学群按停了用劣质干电池驱动的塑料闹钟,披衣走出那座吱呀作响的木制小楼。

  她摸到树下一个早已生锈的缺口铁圈,然后从顶端拿下一条锈迹斑斑的铁条,上下敲打起来。一阵闷哑的“叮当”声后,孩子们从泥巴房的大通铺上争相爬起,引起一阵骚乱。

  这所只有16名学生的永平县哈铁小学,开始了新的一天。

  几近同时,同在哈铁小学的25岁女教师刘桂琴正在斑驳的黑板上准备板书;20多公里外稻田小学的51岁女教师马娣花在打扫完泥泞的院子后,如常服下3种降高血压药。

  这三个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山区的女人,老中青三代,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共同拥有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名称——代课教师,即在乡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他们大都生活在贫苦闭塞的农村地区或高寒山区,每月拿着不足公办老师1/7甚至1/10的工资勉强度日。

  然而,去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短期内清退所有代课教师”的消息,又让这个逐渐萎缩的群体面临另一种命运——全国范围内仍然剩余的44.8万中小学代课教师,将以被清退的方式,走向他们的历史终点。

  云南大理永平县——这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去年教育部清退计划出台后,该县的代课教师数量已由最高峰时的356人减少到现在的234人,而且现有代课人员中75%以上是女性。这个行将谢幕的特殊群体,在相伴多年的乡村教坛上,有着他们最真实的过去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南都周刊记者 叶伟民 云南大理报道

  刘桂琴,25岁,年轻教师的世界

  在哈铁小学,学生们都管刘桂琴叫老师,而刘桂琴又管陈学群叫老师——11年前,前者就从后者执教的毕业班毕业。但这个笑起来眼睛有点弯的学生并没有给陈学群留下太多印象,直至2005年9月对方回到母校,成了同事。

  在刘桂琴经人介绍代课的2005年,哈铁小学的代课教师已从最高峰时的6名减少为2名。男的都走了,微薄的薪水让这些一家之主们不得不放下教鞭,回家务农。

  2005年9月1日,刘桂琴的第一节课,当所有的孩子起立齐声喊“老师好”时,她内心为之一振——仅仅几个月前,她仍只是一个餐厅“小妹”。

  但毕竟还只有25岁,尚未成家的刘桂琴并没有像陈学群那样把日子过得精打细算。210元月薪除去吃穿后都被她用来买书。在她不足10平方米的卧室里,《女友》、《青年文摘》、《打工》等杂志摆成一摞。一个会下雪的水晶球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男朋友送的,小伙子在乡政府当基干,对代课教师的工作特别支持。

  虽然时常会因造错词被罚,但孩子们仍然喜欢和刘老师玩,只是哈铁小学的体育课,是在村里满是杂草的篮球场上伸胳膊踢腿。

  刘老师的家就在山脚,走回去最多10分钟。作为唯一的待嫁女,以屠宰为生的父母对她疼爱有加,而刘老师也时常以帮忙杀猪作为回报。

  刘老师说她还是想继续深造,读个大专之类的,然后再正儿八经地考公办,但犹豫了两年还是未能成行,一是高昂的学费,再是身后这群孩子。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代课老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转身之际,他们好吗
· 代课老师因携艾滋病毒被取消教师资格
· 重庆代课老师转公办工资300变3000 像吃定心丸
· 代课老师陷入“非法办学”之争 工资最高200元
· 从辛酸到幸福--代课老师转正后的“甜蜜”生活
· 茶马古道上代课老师:情爱献给学生却苦了家庭
· 科教时评:让代课老师体面地告别讲台有多难
· 浙江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2013年招聘6名代课教师
· 评代课老师25元工资事件:不能仅靠曝光倒逼
· 43岁单身代课教师27年坚守乡村小学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