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改善学生体育锻炼条件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朱世宏
[核心观点]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将其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与体育器材配备,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环境和条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做出新部署。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就是要通过创新学校体育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将党和国家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7号文件精神,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进一步增加对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与体育器材配备,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环境和条件。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必须抓住制约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瓶颈问题,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中小学体育工作而言,应当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体育设施缺乏。目前,我省仅三分之一中小学配备了标准运动场地,场地、设备、器材达标的不到20%。同时,同类学校体育器材设施拥有量不平衡,城区重点中小学多,农村薄弱学校少。
二是学校体育教师短缺。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目前,我省有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2.19万名,专职体育教师编制缺口还较大。在广大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很少,多数体育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的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兼任。
三是体育课程不齐不足。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我省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得到大幅提升,全省城区学校超过95%,农村和牧区学校已达80%。同时,部分学校毕业年级和一些农村学校还存在开课不齐问题,临近考试时期存在随意压缩、挤占体育课的现象;部分乡镇学校体育课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参与性不强,厌学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多数时候让学生慢跑、做游戏、打打球、转呼啦圈、跳绳等,虽能有效减低体育课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明显难以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关键在构建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下,切实把学校体育发展摆上重要议事议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学校体育发展良好环境。
创新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我省在2012年启动阳光体育示范学校评估工作,省教育厅系统制定了评估指标体系,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评选出首批195所“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修订示范校评估细则,完善评价内容、办法和机制,使其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管理学校体育的重要抓手,成为广大学校开展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行动指南。
此外,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适时对学校体育工作报告进行公示。重点报告和公示学校体育开课率、阳光体育运动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