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六中,站讲台的大都是年轻人。别看他们年轻,不少人已是声名鹊起的名师。8年前,六中新任校长周天六提出要在六中建设“名师工程”时,他的理由很简单:没有名师就不能出高徒。8年过去了,“名师工程”已硕果累累,210名教师中,高级教师108人,其中,享受国家各级政府专家津贴的拔尖人才就有26人。有人将六中称为“名师的摇篮”。
从“活档案”中发现人才
在30多位前来竞争英语教师岗位的年轻人中,从江汉大学毕业的杨文似乎并不具备优势,她身边的竞争者大都出自名校,有的还有研究生文凭。可是应聘者们发现,六中似乎并不怎么看重“出身”和那一纸文凭,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活档案”。
这个“活档案”就是综合素质。
杨文虽然毕业于一所普通大学的英文专业,但她学业优秀,口语尤其好。在考察中学校还发现,杨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正是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最后,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他们出乎意料地选择了杨文。几年过去了,杨文已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她的英语课获湖北省“外语好课评比一等奖”,并被评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
今年8月,在武汉市举行的计算机课件现场制作、现场论文、现场备课、即兴演讲、特长展示等五项技能比赛中,武汉六中25岁的青年教师殷静,从近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了一等奖。可是当初,如果不是六中看重“活档案”,殷静也许会与六中、与教师这个职业擦肩而过。因为,殷静在大学期间有一门功课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可是六中没有拘泥于那份写在纸上的“档案”,他们看中的是殷静的综合素质,看中的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周天六校长认为,创造力是名师最重要的素质,没有创造力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鼓励超越的导师制
8月下旬,又有一批年轻人走进六中教师队伍。按惯例,报到后,他们走进了“名师工程夏令营”。在六中,每一位新来的教师都要在“名师工程夏令营”中度过几天难忘的时光,听教育专家作教育学和“教师的光荣使命与必备素质”的报告,听名师的经验交流和班主任工作讲评。六中推行导师制,每一位新来的青年教师都必须与导师签订“师徒合同”,并实行双向选择。
“师徒合同”规定,青年教师每周必须听指导教师的课2至3节,并做好听课笔记;必须在讲课前提前一周将教案交指导老师审阅;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开展教学科研,每年交论文1至2篇等。导师的权利和义务则是,每周听青年教师的课1至2节,写好听课笔记和建议;每周指导备一次课,并检查青年教师的备、教、改、析等日常教学工作;指导青年教师每学期上公开课、研讨课和主题班会,并指导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等。合同期限为3年。
在六中,名师工程好比一棵枝叶繁茂的树,导师就是树干,它不断催生出新的枝桠,这些枝桠拼命吸收来自各方面的营养,展现出独具个性的风采。六中大力鼓励青年教师超过导师。他们认为,拜师学艺不是经验的简单重复和延伸,而应该是不断的上升和升华。
给创新者鲜花和掌声
一阵悠扬动听的西洋乐从一间教室飘出来。可这不是音乐课,而是一堂语文课,教室里还挂着几幅水城威尼斯的绘画作品。这一节课的内容讲的是水城威尼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青年教师姚玲创造性地将音乐和图画引进了语文课堂。当初,在制作教案时,也有人不以为然,说她搞“花架子”。可是姚玲却不这么看,她认为,具有实感的画面,真实的音乐,更可知可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去理解课文内容。学校大力支持这种创新,并将姚玲的课推荐为公开课,请本校和外校的老师前来观摩。
青年教师夏明慧设计的班会让学生兴奋不已,班会的主题是“你能让鸡蛋立起来吗?”有人说用橡皮泥做蛋托,有人说将它放在凹处就能立起来,还有人说将鸡蛋打破了,鸡蛋自然就能立起来。其实,这个班会只是一把启动学生想像力的钥匙。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各种奇思妙想纷纷涌出,夏老师启发式地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没过多久,夏老师就收到了30多件小发明、小制作。然后她又指导学生举办成果模拟拍卖会,由学生担任拍卖师。学校将夏老师设计的班会作为示范班会,并制成光盘,大力进行推介。
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挑战,充满了激励的环境里,一批又一批名师迅速成长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