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一旦你成了一名教师,你似乎就必须终身从事这一职业,社会上的种种其他职位的招聘,也会很自觉地把你排除在外;同时,社会上有些希望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却又往往因为“专业不对口”而被拒之门外。2001年,伴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教师职业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打破教师的终身制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之间形成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年代,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学校对教师流动作了种种政策上的限制。2001年,北京市教委做出决定,对城八区新接收的大学毕业生实行聘任制,同时在部分中小学试行聘任制。这就意味着多年来形成的教师职业终身制被彻底打破。
其实,无论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上看,还是从学校的经济效益来看,实行教师聘任制都是大势所趋。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就已明确规定,“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应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聘任制是建立在学校和教师双方自愿互利基础上的契约合同关系,不仅为学校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了条件,也更好地尊重了教师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北京市西城区一所学校原有教师136人,实行聘任制后,有9名教师转岗,同时又从校外引进了7名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这种“能进能出”制度的建立,使这所学校的教师真正有了危机意识,学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优秀教师的收入也增加了。
不是谁都可以当教师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过去并不被看好的教师职业,这几年却变得越来越吃香了。1999年底,广州市出现了1个教师职位60个人竞争的局面。2000年春,北京市举行的面向社会的首次中小学人才交流会,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当地一家报纸报道的题目就叫《你也可以当教师》。这种“喜人”的局面同样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忧虑。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教授叶澜就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争教位的人究竟是为何而来?其中真的都是优秀人才?教师职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优秀人才?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有的教师队伍成分比较复杂,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目前教师队伍不稳定,待遇难以落实,素质难以提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小学教师中具有中师、高中毕业学历的只占47%,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0.6%,高中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只占50.8%。另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同样令人担心。据江苏某县级市中小学的调查,发现该市各类滥竽充数和有其名无其人、顶编开饷的教师多达1000余人,约占该市教师总数的10%。造成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没有法定的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学历和教学能力等没有法定的条件。
2001年1月,新世纪的朝阳刚刚露出地平线,教育部便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正式启动。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社会文明进步、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依法建设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是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措施;是形成开放式教师培养体系,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途径;是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推动教育人事改革的基础。
校长和行政级别说再见
1985年我国实行工资制度改革,提出了中小学等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与行政机关级别挂靠的办法。如北京市重点中学的校长为正处级,区重点中学的校长为副处级,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校长为科级等。这种中小学校长套用行政机关级别的办法,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地方教育局业务科室的科长,往往很难领导省市重点中学的校长;学校间级别的差异导致了校长待遇的不同,往往会挫伤级别低的校长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校间的干部交流;因为处于同一级别,县教育局竟没有对县一中校长的任命权,等等。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套用行政级别管理校长的办法,越来越影响到中小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
2001年1月,上海市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这种新的管理办法取消了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校长职务等级评定和岗位要求,逐步建立起学校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我国其他地区如江西省南昌市、辽宁省大连市等,也开始了“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的试点。校长职级制的推行,将有利于校长全面告别“官本位”,促进校长向“学者型”、“专家型”角色转换,形成“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更多的“名校”和“名校长”涌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