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有一类是反映当代教师教育观念,特别是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例如“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给学生排队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这种评价方法取消不得”,虽有46.4%的教师不赞同,但也有高达21.4%的教师表示赞同;“教育中不应有差生或后进生的提法,学生只有发展水平和个性潜能的差异,不应有‘好’、‘差’之分”,74.4%的教师表示赞同,但也有10.4%的教师不赞同;对“教学中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与教师争辩是不守课堂纪律、对教师不礼貌的行为”,89.2%教师表示不赞同,但也有4.7%的教师赞同;有高达94.7%的教师认为应该“建立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尽管据专家分析,由于问题具有较强的引导性,许多教师答题时,可能更多的是根据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不完全是个体行为的选择,但我们仍可看到教师见解的差异。
如果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评价学生就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评价体系?我们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学生观?记者就此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谢维和教授。
谢维和教授认为,学生之间从发展程度和水平来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用“差生”或“后进生”这种说法可以商榷。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差,并不意味他什么都不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而重视学生的特点并以此出发进行教育,恰恰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反对学生中有“差生”,就是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长处,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基础教育本身是否具有一种选择性,或者说是否具有一种选拔性功能?如果说,基础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与注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这种选择性如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与此相关的例子是,教师应该当伯乐还是当园丁?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不能当伯乐,基础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精心呵护每一棵幼苗,而不像更高一级的教育,要注重教育的选拔性功能。但也有观点认为,基础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与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谢维和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如何解决基本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而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他说,世界银行在考察不同国家学生发展水平的一个问卷中,就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三种题型,使每个学生既面对一个统一的学术标准,又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展示。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建立一个能够体现上述两方面的完善而灵活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标准应该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素养有一个规范的要求,是每个学生或公民都应达到的。相对于这个统一的社会化的评价标准,还应有一个个性化的标准,即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来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解决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发展。
而所有这些都涉及到学生观问题,即我们如何看待学生?谢维和教授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年轻的成人”。他说,实际上,我们现在对学生的很多评价都有一个预设的前提(这是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但在评价中起作用的),认为学生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其本身并不具有与成人一样的资格。在学术上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一种“可能性”的人,因为他们还处在学习中,将来走上社会才是“现实性”的人。另一种表述称之为“边缘人”或“边际人”。正是由于这种学生观和对学生的基本假设,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始终把学生看作一个不懂事的人,而自己则是比学生高明的人,是教育者。这种观念是影响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上和人们潜意识中的东西。
而现在,学生正在发生变化。今天的学生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可能性”,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实际上已经具有一种现实的存在,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对整个社会已经有一种现实的作用,具有了一种现实的社会功能,而不单纯是向社会学习,也不仅仅是等待将来。这与社会变化、学生自身发展及教育变化有关。
其一,社会已发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体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由于社会变化缓慢,成年人的经验和文化确实对青少年具有比较大的优势。然而,当前社会的变化和知识的更新,迫使现在的成年人也要不断更新知识,重新社会化,这就使得成年人从一种完整的“现实性”变成了一种“可能性”,实际上就与学生具有了相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成年人仍然具有什么优势的话,这种优势与过去也是不同的。
其二,现在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已经超过了成年人,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而且,由于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往往超过成年人,在许多方面与成年人有了同等的地位,甚至高于成年人。
其三,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打破了同一文化的标准,青少年也开始形成自己的亚文化。社会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得青少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发展,而不必一定要认同成人的文化标准。
由于这些发展和变化,所以,尽管青少年在一些方面仍然缺乏经验,但是再简单地把青少年看作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是不懂事的孩子,是“边际人”,甚至否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其自身价值观念的意义和现实性,并据此来评价学生,当然就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反抗,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
今天的学生远不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他们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之飞扬,都为今天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对现代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是涉及评价观念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主体教育最根本的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