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师教研究 > 发展研究
全球化时代的教师新角色[评论]
2004-01-18    施莉 郑东辉

字体大小:

  摘 要:全球化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并迅速延伸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已成为当今倍受世人关注的世界潮流。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其角色在全球化进程中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成为开放型、设计型、学习型、宽容型、捍卫型的教师是他们在全球化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新角色。

  关键词:全球化;教师新角色;宽容型;捍卫型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罗马俱乐部首创全球化这一概念至今,全球化及其现象无疑已是当今倍受世人关注的焦点。有关全球化的话题讨论和学术研究也已在国际上广为流行。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全球化,其本质是什么等基本理论问题之说法仍是莫衷一是。综合各种观点,一般可以从广狭义两个角度来论述什么是全球化。从狭义上看,是指从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从广义上讲,是指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情况下的世界各国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深,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和趋势。具体的说,全球化作为一种现象和生成力量首先在经济领域里展示了强劲的势头,表现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跨国化和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随之而来的政治全球化、社会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等作为一种世界潮流,也日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阻挡的客观历史趋势。

  一、全球化特点分析

  从已有的众多理论来看,大多数人们都是抱着无限憧憬和向往美好未来的喜悦来谈论全球化的。几乎都认为它指明了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世界发展的整体化趋势,表明了现代世界体系中各个民族国家间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和结合。总之。全球化巨大的联系功能仿佛顷刻间扫除了地理和社会的距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世界从未如此的互相依赖,修戚与共。与此同时,也有表示不少人对全球化的势不可挡感到忧心冲冲。其中以1999年联合国开发署(UNDP)的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为典型,它对全球化给世界及人类生活带来的极其可怕的影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它是生态环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霸权主义等各方面全球性、危机性、挑战性问题的罪魁祸首。由此可见,人们站在不同立场上用不同的眼光从各个角度审视着全球化,这本身也表明了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那么,作为教育和教育者,应如何看待和应对全球化呢?可以说,教育在无法阻挡的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持理性的态度,这是把握自身,发展自身的前提。本文尝从全球化主要特点分析入手。

  1、时空组合的不确定性

  事物发展的可能性空间的存在使人们追求确定因果关系的主观愿望往往会落空。而在充满了大量变数和不可知因素的全球化时代,不确定性更是成了一种时代特色。二十世纪后叶的卫星通讯和信息技术革命为例,国际互联网(Internet)及可视电话这类仍在不断更新中的高新科技使人类交往与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一场质的变革和飞跃,突出表现在时空的不确定性上。它使人类能轻易跨越传统的空间(地理或地缘位置)阻隔,实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间在时间上的全球同步性。由于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着的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这种时空巨变与重新组合,使全球全人类在各个领域无论是信息,经济还是科技方面的任何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创新活动都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很多是我们的主观根本无法把握,无法预见,甚至想也想不到的。由此可见,我们惯常拥有的确定的时空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松动和不确定性,人们进入了一种崭新的时空概念和网络。

  2、全球同质化

  全球同质化实指全球范围内的趋同化甚至一体化。同质化突出表现在,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和易受伤害群体,在各个领域里明显的沿袭或趋同于欧美的发展模式和方式,如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思考方式或语言方式,还包括时下通用的各种国际规则等等,以求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全人类“共识”,而不致被抛 出世界发展的洪流沦为边缘化。这些“趋同”又进一步培养和强化了人们的“全球意识”。于是,越来越多的全球共同利益和共同威胁成了加强全球同质性的有力纽带。而这种同质性已堂皇的成了全球化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这种多少带有强迫性质的同质化所带来的极端后果必然是西方主导化或美欧主导化,有人甚至将这列为全球化的本质特点。如果说世界本来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那么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消灭越来越多的多样性,而不断的加强其同质性。因此,德国学者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和哈拉德.克里门塔甚至将“全球化给世界带来多样化”的宣称列为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之一。[1]

  3、不均衡性与不平等性

  全球化一旦为美欧等西方国家强势文化所主导,必然会打破各领域的力量均衡以及各国间的平等,使全球化事实上成为一个不均衡和不平等的进程。这种不均衡性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的异常强劲以及其他领域的相对滞后;表现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主导性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相对滞后。从本质上看,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市场经济理念与制度向其他地区的扩张,导致了其他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更其弱势。而不平等性则是不均衡性发展的必然产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富人和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内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逻辑等等。这种不均衡性和不平等性造成的结果只会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只能被迫接受预设的游戏规则。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不均衡性与不平等性的恶性循环。因此,发展中国家能从全球化中受益也同样被列入全球化的十大谎言。

  二、全球化时代的教师新角色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必然进入了全球化的行列。一方面,全球化状态下变化了的外部环境无疑会对教育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会强烈。教育的发展似乎更多的显示出取决于外部条件而不是教育系统内部因素的趋势。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本身来讲,教育在其全球化进程中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教育在维护自己发展和前进的同时,也必须对促进全球各方面的全球化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双重任务无疑是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整个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核心问题的教师应如何应答这些新的挑战和要求呢?换句话说,面对着全球化的挑战,教师可以或者说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这显然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这将事关当前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也是教师作为培养人的特殊劳动者对引导教育全球化、推进教育全球化的应有贡献。具体的说,教师在其观念、素质、功能、知识等方面必须有个重新塑造和重新组合的过程,至少使自己呈现出如下特点:

  1、开放型教师。开放性主要是指教师教育观念而言的。在目前全球化状态下,各国各民族以及各个国际教育组织间都存在大量的物质的(各种教育仪器和设备)、能量的(各种教育人员)和信息的(各种教育观念和情报)的交流。面对着全球交流所带来的人类知识和信息总体的加速增长和更新,教师应理智的顺应全球化教育时代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断的在观念上更新自己。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也不可能再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来源和权威,而必须不断的思考和追问这样一些问题:有着不可预知的未来和充满或然性发展的学生,他们最需要的会是什么?怎样传授才最合理?必须首先更彻底的抛弃过去那种标准的、统一的、确定的对待学生及其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态度,提供知识的选择性和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具体性、丰富性、特殊性和多样性,让他们从各自的经验出发,以各自的方式加入到获取知识,相互交流的全新时空中来。其次,真正的开放能使教师放弃偏狭的个人主义或民族主义思想,尊重差异,从而对周围他人和世界始终保持一种理解、容纳、友好的态度。能使教师摆脱传统对教师职业,对自身的习惯性定位,听取和吸纳各种意见,不断学习,向教师群体学习、向学生学习,甚至向他国学习,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和胸襟。全球化将无限的知识与真理推到了教师面前,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承认他人也有可学之处,才会懂得与其他真理、其他知识共存的重要性,并用其他相异的观点来检点自己,修正自己。也只有开放型的教师才能真正的尊重学生以及他们的探索过程与学习结果,才能真正的养成客观理智的科学态度,以海纳百川之气度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学生,从而容纳并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世界。

  由此可见,一个开放型的教师除了用开放和开阔的胸襟正视自己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应鼓励学生到开放性的教育信息时空中去寻找于己有用的东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重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浏览信息的技术,从而最终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求知方法以及合理的知识伦理。

  2、设计型教师。这是与教师的开放性特点紧密相联的。信息技术的革命也带来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发展,这种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在教材使用、信息获取、媒体选用等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大的自主管理权。因此,如何用好自己的这些“权”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如何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加以经济有效的利用,如何掌握浏览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如何识别、收集、利用和编辑可获得的信息,乃至如何制作和编写课程软件和教学节目等无一不动态的要求教师扮演一个良好的设计者和研究者角色,以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率,而不致被信息、技术所淹没。

  3、学习型教师。教师应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的内涵在全球化 时代再一次得到了丰富和升华。首先,它要求教师不断的接受新的知识信息,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全球化过程中应有的新解是,每个人在知识和信息面前都是平等的,如果教师不及时学习,抓紧学习,很快就会被学生抛在后面,失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的资格,更别提作为指导者和教育者了。其次,信息技术革命所不断带来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及其应用也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并且能熟练操作,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共享、交流和对话的可能性。

  上述关于教师的变化如果说主要是由全球化的时空组合的不确定性特点决定的,那么全球化的同质性与不平等性、不均衡性则决定了教师应保持的清醒,决定了教育全球化进程中教师应具有另外一些特点。那就是:

  4、宽容型教师。在这里,用宽容型来概括教师的品质,一方面表示教师具有宽容品质是学生具有这种品质的前提和条件,是实现现代主体性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更重要的是,这种闪耀着理性光芒的真正的宽容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时代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宽容着重体现在教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现象并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到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去这两个方面。具体的说,一方面,教育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是在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进行的,都有其所属的独特的文化背景。这就涉及到了多元文化主义或跨文化性(multiculturalism/interculturality)的存在,它表明了一国内部或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积极交流和相互充实的关系。这是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都必须不同程度的面临的现象,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文化多样性及其日益增长的趋势要求教师本着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精神,使教育活动能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自尊、相互理解和丰富,实施正确而科学的文化教育,实施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教育,从而达到终极目标:使学生从理解和认可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的文化。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采取适当的手段和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在文化发展中广泛参与和创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接受性和敏锐性的同时,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的参与,自由的交流。通过这些基本的手段增强他们丰富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能力。唯其如此,祖国文化、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才能保持持久的生机盎然和丰富多彩。这也正是社会进步和全球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5、悍卫型教师。宽容不等于无原则、无止境的忍让,因此捍卫性也是全球化时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特质。(1)捍卫本土化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IK)。它指的是当地的知识,它是由当地人民通过经验的积累、非正式的实验和对于所处文化环境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系统体系。它是与全球同质化对抗的最强音。因为每一种以所处的文化或社会为背景而生产和流传下来的本土化知识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珍宝,如文学、艺术、习俗、经验等。在一味追求同质性,在盲目跟随的全球化进程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会匆忙中自觉或被迫的丢掉所有的传统的本土化知识,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跻身于全球化行列而不被抛弃。殊不知,没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属于自己的根基性的本土化知识是一件极其冒险和愚蠢的事情,也绝不可能因此而在全球化的未来世界中赢得尊严,拥有平等,并最终占一席之地。(2)捍卫永恒的价值观念。这里所说的价值概念实属本土化知识的一种。之所以单独列出并强调它,是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范围内人的价值急剧商业化,人们不禁发出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意味着什么这些最根本的人生追问,还有更多的人则已经陷入了茫乱与不知所措的困境之中。这表明今天的世界已然陷入了价值观念空前的大失落和大混乱之中,表现在诸如教育事业的衰败,文学水平的跌落,恐怖主义的抬头等等。人们日渐感受到了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文化大危机。我国也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这场危机之中。“在中国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the core crisis)是自性危机(identity crisis),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Chineseness)。”[2]这种迷失的“自性”集中表现在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的滑坡,表现在一味的抛弃传统,追随单一的强势文化。外国人已经看到并指出了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们自己呢?可以预言,在这个加速全球化的时代里,如果我们不从自己的传统,不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发掘其最本质、最普遍的价值观念,承认价值多元,并且在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和的全球化中保持相对独立和独特的自我,那么最终很可能迷失方向。在这场必须捍卫本土化知识尤其是永恒的价值观念的全球化过程中,如果教师也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丢弃作为价值文化的保卫者和守护者的重任,那么耽误和影响的不仅是教师自己,更是整整一代人,甚至一个民族。因此教师必须自觉成为捍卫本土化知识的榜样,成为使全球化过程中的多元化不再是一大谎言的先锋。

  主要参考资料

  1、[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化[J].太平洋学报,1994,(2).

  3、张志洲.全球化:相关问题与特点论析[J]. 国际论坛,2001,(4).

  4、石中英.当代知识的状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6).

  5、于丽琴.浅析未来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定位[J].山东教育科研,1998,(4).

  6、张屹,祝智庭.信息时代全球化教育的知识结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

  [1] 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哈拉德.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M],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P151.

  [2] 转引自: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化.太平洋学报1994,2.p7.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