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半降,汽笛长鸣。北京时间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7天,四川省绵阳市数百名中小学生默哀3分钟,也迎来他们灾后的第一课。
新建的九洲帐篷学校就坐落在绵阳九洲体育场外。两只白色的帐篷在蓝天映照下,无声地透着一股希望的力量。
帐篷学校的校长由绵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姚定兼任。他说,这次复课是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经学校同意和教育部门批准而启动的。初步统计安置在体育场的学生有2465名,这些学生来自北川等重灾区。教育部门从绵阳中学、绵阳外国语学校中挑出最好的老师来教他们。
3分钟默哀过后,面对数百双多了几分忧虑的眼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给孩子们鼓劲儿:“家园没有了,但学校还在!亲人失去了,但老师和同学还在!党和政府一定会对大家负责到底,设立帐篷学校,就是希望同学们尽快恢复生活和学习,在大家的关怀下自强自立,健康成长!”
每一个历经重大灾难的孩子,都会在心底留下一道深深的阴影。
如果说震灾中是救学生的生命,那么灾后的重要环节就是救助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不安定中有归宿感,在离开集体后重新形成一个互助的群体,重新树立起自信和希望。
特殊的开学有了特殊的第一课。教育部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从成都带来经过培训的30余名志愿者,与分在两个帐篷的600多名孩子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志愿者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十多个学生围成一圈。
志愿者将手中的小球抛给其中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站起来介绍自己叫什么名字,然后,志愿者领着其他小组成员,高喊他的名字:“某某某,你好!”然后这名学生将手中的球抛起来,弹到另外一个同学身上,这位同学又站起来介绍自己。
有的孩子站起来时已经泣不成声,志愿者教师便上前搂住他,在他耳边低声劝慰。互相介绍完毕,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唱着《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
心理辅导课快结束时,小组的成员们手拉着手,高举着喊道:“我们永远在一起!”年轻的声音汇在一起,一样有着钢铁般的穿透力,穿过白色的帐篷,在九洲体育馆外飞扬。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治疗中心主任方新在
默哀时不时地擦拭着泪水。她谈起这堂心理辅导课的初衷时说,这些学生从四面八方会集在一起,互相不认识,而且许多学生还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这样做就是让他们建立起社会认同感,与新同学建立起联系,从而建立起集体观念和归属感。
从第一堂课开始,许多家长就在帐篷外看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擂鼓小学一年级学生李昌霖的父亲说,他们家的房子在地震中全毁了,一家四口住在体育馆内,这次复学让他很欣慰:“我们转到这里一星期了,孩子们每天没有事情做,我就盼他能早点读上书。”
北川职中高一学生母山微是一名羌族女孩,在复课前她就做了大量志愿工作,帮助老师登记受灾学生的名字。她手上拿着一份学生名册,记着每个学生的姓名、年龄、原来的学校、联系方式。“我手上这个名单有四五十个学生了,我还要继续登记下去。”她说。
接下来的日子,这些学生将学习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生理卫生和科普知识等内容的课程。据姚定介绍,将尽快再添置三四十顶帐篷,开展小班教育,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