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发生的弑师案件并不鲜见。10月4日,山西朔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学生李明,在教室里向班主任老师连捅4刀。因失血过多,这位老师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作为一起突发恶性事件,事件本身具有一定偶然性,但近年来此类事件不时发生的事实却提醒我们: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激情犯罪”已刻不容缓。
中国心理学会会长张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暴力行为在校园发生本身就有其特殊性,实施方是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人,他们除具有感性冲动外,还有相当的理性认识,因此是一种“稳健”的犯罪,即对犯罪后果早有考虑。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实施犯罪前往往有一段犹豫期,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及早发现并给予帮助,是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校园矛盾主要表现在两大关键性问题上,一是师生关系问题,二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两个问题中任何一个处理不好,都会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看来,好的师生关系胜过教育本身,师生间如果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心理关系,即使老师讲得再正确也没有用,因为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此时具备很强的叛逆性,他们亟须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
孙云晓认为,如果关系处理上出了问题。比如说话生硬粗暴,伤害对方自尊,当他们无法依靠学校和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些矛盾时,就会以极端的方法自行解决。
“比如重庆一位教师批评一名女学生长得丑,说她‘当坐台小姐也没人要’,结果这个女生自尊心受不了自杀了”,孙云晓说,其实从客观上讲,这个女生只是选择了自杀,她也完全可以选择类似的报复性措施。
再比如,朔州二中学生弑师案中,学生在其日记中说:“不只是老师,连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一样,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可见,学生的这些感觉都是因为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系处理不好才形成的。
“因此,面对今天学生行为脆弱的一面,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师德水平很重要。”孙云晓说。
“老师在年龄、社会经验以及社会资源的占有上都比学生更具优势,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相当谨慎,避免作出不公平的判断伤害学生。”张侃说,国外的教学机构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重视,一旦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超出了正常的师生关系,这名教师将永远被清除出教师队伍,因为非正常关系即意味着不公正——比如在打分上或评语上,可能会出现偏差。而当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行使权利时,就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反弹,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张侃认为,教育如果只教书不育人会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与传授知识的技能不同,育人才是高水平的工作,而心理的沟通与疏导是育人的基本技能。当教师队伍不能完全承担起这一职责时,就应该通过某种机制来实现。
张侃所说的机制,在孙云晓看来即是自己一直呼吁的建立一套“校园危机预警系统”。“在香港,有很多这样的志愿者,晚上他们会出来观察,发现有青少年一个人在街上走,或者精神恍惚,就会走上前去进行询问,发现和确认问题后,便对他们提供帮助。我们不可能做得那么细,但在校园里做到还是有可能的。”他说。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只是一道脆弱的防线。表面上看,它承担了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责任,但绝大多数都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样的工作不是靠掌握一般心理学知识的人就能胜任的,它的工作是进行心理治疗。”
孙云晓认为,学校应建立一支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接受过心理学训练的学生组成的团队,每个班或每个宿舍可以配备一名安全员,他们的职责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异常,发现后向学校及时反映。
同样,每个班的辅导员也要有心理预警的职责,他们虽然没受过训练,但可以发现问题。(记者 谭辛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