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支教的梁老师连发微博,将“营养改善计划”在该小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曝光。有关营养午餐的话题也再度升温。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仅仅一年时间,被纳入全国试点的699个县2600万孩子全部吃上了营养餐;各地从上到下的工作机构配置完毕,围绕“营养改善计划”的8个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大批新建或改造过的新式厨房在农村学校生根落地;由营养专家夜以继日赶编出来的《农村学生膳食营养指导手册》下发到西部最偏远的中小学校。
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为什么政府付出巨大努力的“营养改善计划”受到非议呢?
营养改善≠免费午餐
把“农村学生营养严重不足”这一问题直接推到全国人民眼前,始于2011年两会之前中央电视台对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寄宿制学校的报道。镜头下的一个个画面震撼人心。
一个个个子矮小、身体黑瘦、闪着大眼睛的男女学生,每天站在露天里端着硕大的饭碗吃饭。可是碗里除了白白的大米之外,见不到任何肉类制品和新鲜蔬菜。那些家庭条件稍好一些的学生,偶尔能有一把盐水煮过的黄豆。
但在此之前,有关机构早已开始了相关的工作。从2007年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等人便来到广西都安开展营养改善项目的试点。卢迈说,“如果孩子们连最基本的营养都得不到保障,还谈什么将来建设国家?”经过两年追踪,他们发现,享受一年营养餐的各年龄组学生在身高测试中比对照组学生多增长了0.5~1.3厘米。在其他如肺活量、短跑、仰卧起坐等体质、体能测试中,试点学校学生的提高更是明显好于对照学校。结论是:在孩子成长阶段提供必要的营养保障能有效地改善他们的身体发育情况,对其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当年11月,国家正式启动了“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出资160亿元在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699个县进行先期试点,26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因此受益。
“营养改善计划”的关键词是“营养”二字。按全国学生营养办公室负责人的解释是:中央财政按每人每天3元的标准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是在原有基础上做“加法”,既不是政府全包,也不是免费午餐。然而很多媒体和公众未加区分便想当然地把“营养改善计划”与全面实施免费午餐画上了等号,以至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认识乃至批评,容易进入某种误区。
而国际组织提供的多份调研报告指出,因各国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学校供餐计划以及资金发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学校供餐,也有企业送餐或家庭托餐;既有学校食堂提供正餐的做法,也有根据学生身体测试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营养改善行动,如通过供应奶制品补钙、发放营养包补充微量元素不足、提供驱虫剂强身健体等等;还包括让学生直接“把口粮拿回家”以惠及更多的贫困人群。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急剧转型期,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当父母不在身边时,有条件的学校为这些孩子解决一顿富有营养内容的正餐是绝对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