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特殊教育 > 教学研究 > 智障教学
在新形势下对弱智学生 进行团结互助教育的初探
2001-09-28    赵小红

字体大小:

  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德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措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培智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样如此。没有好的道德教育,弱智学生良好的品行难以养成,个性难以发展,人格难以健全,自身各方面素质难以提高,其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也会更加困难。因此,为了残疾儿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弱智学生的德育工作。

  但是,培智学校的德育工作向来艰巨,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改进培智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创培智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则是摆在我们特教工作者目前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培智学校的班主任,在工作中结合新形势与弱智学生的品德行为特点,开展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弱智学生良好的品行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以“团结互助”主题教育为例,谈谈培养弱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做法与体会。因本人水平有限,错误与不足之处难免,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一、弱智学生不团结的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一)

  主要表现1、攻击性行为。如有的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因一点小事就用言语威胁他人或说脏活骂人,甚至实施武力抓、捏别人,同别人打架。也有的学生会弄脏或毁坏他人的财物,不能与他人友好合作。

  2、反社会行为。如有的学生干扰别人的活动,抢夺别人的物品,不能与他人谦让友好相处。

  3、不主动帮助他人。有的学生退缩、懒散,呆坐着无所事事,不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也有的学生袖手旁观不帮助别人,反而拿陷入困难之中的同学取乐。

  (二)

  主要原因1、弱智学生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在学生品行形成过程中作用重大,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一方面,由于一些家长言行导向错误,教育孩子事事为己着想,使得弱智学生在交往中不为他人着想,不能在矛盾中主动让步,言行不妥,溺爱孩子甚至个别家长还到校为孩子“出气”,久而久之,别的同学则不敢或不愿与有这种背景的同学合作学习或做游戏。

  2、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一方面,有的学生在学校闹矛盾之后,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或解决,造成家长双方的直接冲突,从而导致学生之间的不友好与不团结。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品行不好,在校受到教师的批评后,其他学生易受暗示,不愿与“坏”孩子玩,不愿帮“坏‘孩子的忙,不要“坏”孩子的礼物,因而伤害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3、弱智学生自身的原因。首先弱智学生需要层次低于正常儿童,情绪情感不够稳定。一些弱智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或谦让感情不够稳定,而且以自我为中心,不替他人考虑,在其心理或生理需要满足时能与人谦让,否则翻脸,甚至吵架。此外,有的学生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便发脾气,有时还会攻击他人。其次,弱智学生的意志力不同于正常儿童,易走极端。或薄弱、或固执。在其利益受侵犯时,易受环境暗示,固执地保护自己,攻击他人。再次,弱智学生思维有缺陷,认知水平低,是非观念模糊,易出现言行不一致现象。如有的同学明知打架不对却难做到不打他人,有的学生则对抢别人物品不以为然。最后,个别学生品行不良,如偷他人物品,使得别人歧视他,孤立他,不愿与他合作或借给他东西。

  二 对弱智学生进行团结互助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必要性1、这是培养弱智学生良好品行,矫正其个性缺陷,使其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弱智学生认知水平低,是非观念模糊,只有经过有效的教育训练,才能学会团结他人,帮助他人,学会与他人友好交往合作,同时矫正其认知、情感、需要等方面的缺陷,最终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行,得到全面发展。

  2、这是弱智学生顺利进行社会交往进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针对当前情况,要求对青少年加强四项基础教育,其一便是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倡导“关心他人”,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团结他人,否则难以适应学校生活,难以在社会中生存发展。

  3、这是树立良好班风,保证正常和谐的学习生活的需要。因为一个互不谦让的、互不团结的班极氛围不利于学生学习与生活,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

  可能性

  虽然培智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特殊,但弱智学生并非不可教化。弱智学生知识经验贫乏,不善于抽象概括,难以理解道德行为准则,但由于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很大的可塑性,只要利用他们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采用贴近其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内容及适当的形式方法,就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品行,使其懂得一些道德知识并具有初步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 对弱智学生进行团结互助教育的形式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可遵循以下原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原则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以集体教育为主;原则二:塑造良好品行与矫正不良品行相结合,以塑造良好品行为主;原则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学校教育为主;原则四:课堂教育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以课后实践为主。

  在主题教育中,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主题班队会及日常教育管理与评比等方面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基本思路如下。首先,使学生积累团结互助行为的表象,初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与情感,也即传统所称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次,激励强化学生已形成的团结互助行为,也即“导之以行”。最后,创造展示学生团结互助行为的机会与条件,巩固其已形成的品行,并成为习惯。以上三个方面层次递进,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缺一不可。具体作法如下:

  (一)积累团结互助行为的表象

  针对学生的问题及其自身认知特点,尤其是受思维限制难以概括出道德现象的本质,形成道德认识这一特点,我们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规则教育,说理教育,必须为其树立榜样,使其积累良好品行的表象,同时激发其与人团结合作的情感。积累团结互助行为之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其一,利用思想品德课《帮助他人》等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判断是非,为其树立书中的榜样,并激发其向榜样学习的动机。通过直观性教学,学生头脑中就有了帮助他人,与他人谦让合作的表象。其二,布置教室环境,加强日常评比,渲染团结互助气氛是重要内容,如围绕团结互助设计图象生动的卡通式板报内容,并将“团结”作为班风要求,用鲜明的字体呈现于教室。此外,设计“团结互助好少年”评比栏,每周评出表现突出的同学,也利于激励大家向身边的这些榜样学习。

  (二)强化团结互助的行为

  当学生积累了团结互助表象,树立榜样之后,就要及时强化其行为,通过活动把积累的表象从头脑中输出,转化为行为,并巩固初步形成的是非观念与情感。同时,行为与是非观念也在迁移,表象也在不断强化丰富。在次,这种强化并不是依靠传统的机械的说教,而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其一,创设情境。主题教育中,除让学生思想品德课上模拟表演如何帮助他人,与他人谦让合作之外,组织主题中队会也是内容之一。在中队会上创设大量需要求助、帮助及合作的情境,如一位做手工的同学没有带剪刀,他该怎么办?大家应该怎样做?如此一来,学生们便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有困难的同学主动求助,其他同学主动帮助。又如教师设计拼图版,请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拼图游戏。这时,学生们便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团结及什么是互助。其二,加强表扬与奖励。对于课堂上模拟表演得好,情境问题解决得好,平日学习生活表现好的同学,都尽可能及时地给予表扬或奖励。在次要善于发现平日和同学闹矛盾,不爱帮助别人的这些同学的闪光点,为其创设受表扬的机会。同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善于转化引导,冷静处理。

  (三)

  创设机会,使学生展示团结互助行为

  在塑造学生良好行为的过程中,让其充分体验成功感非常重要。通过展示即可达到这一目的,同时强化学生已形成的是非观念,进而将所形成的行为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创设展示机会的方式有两个。其一,利用节目表演。一方面可以将互助内容排练成小品,另一方面也可结合情境请学生说儿歌。当学生说着“小朋友,在一起,你帮我,我帮你,团结友爱不分离”的儿歌时,他们便又一次加深了对团结互助的理解。其二,开展多种评比活动。主题实施中,每天、每周都要安排评比,主题结束时,还要安排综合评比。通过评比奖励,学生便争着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请求教师看他的表现。

  四对弱智学生进行团结互助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教育之前需系统收集资料,并进行认真加工分析,为主题教育计划的制订提供充足的依据。资料内容包括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品行习惯及家庭情况等方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分析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确定主题教育,同时考虑如何在主题教育中对学生因材施教。资料收集的方法以调查访问与观察记录为主。

  (二)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是由弱智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是思维直观具体,抽象概括水平低的特点决定的。教育中必须选择来自其生活之中的事例或创设贴近其学习、生活的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强化学生的行为,避免枯燥的说教。

  (三)对弱智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形式方法要生动活泼,直观具体,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主题教育是极为有效的一种途径。其优势如下:

  1、主题教育目的明确,内容相对集中,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弱智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2、主题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可避免品德教育的盲目性。

  3、生动有趣的主题教育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将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4、教育利于发挥德育在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功能。

  

  参考文献:

  1、肖非刘全礼著《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1992年出版2、银春铭主编《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6年出版3、回春茹主编《儿童情商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实用全书》人民中国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5、宣武区教委小教科《素质教育学习材料选编》1998年6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