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2011计划”一经推出便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请问该计划的出台有何背景和意义?
答: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为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问:“2011计划”的内容和实施原则是什么?
答:“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推进高校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即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通过任务牵引和中心建设推动转变高校创新发展方式,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1计划”的实施坚持全面开放的原则。一是面向各类高校开放,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具有强烈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均可参加;二是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体和战略联盟,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
“2011计划”的实施坚持分层实施的原则。“2011计划”是一个支持性计划,更是一个引导性计划。要通过积极引导和系统部署,形成分层实施的良好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在具有优势的领域组织优秀团队开展协同创新。支持地方政府设立“省级2011计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当地产业和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推进协同创新。支持行业产业部门组织和引导高校、企事业单位共同实施协同创新项目,联合支持协同创新活动。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
“2011计划”的实施坚持择优认定的原则。“2011计划”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求、准入条件和评审标准。教育部将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每年择优遴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问:目前,“2011计划”实施的情况如何?
答:“2011计划”自去年3月23日正式颁布、5月7日召开视频会正式启动实施以来,得到了高等学校、行业部门、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开局良好,呈现出积极稳妥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各类高校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正在迎来深化改革的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300余所高校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协同创新;有近150所高校成立了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二是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竞相支持,将“2011计划”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支点。三是行业企业主动加盟,鼎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协同创新的思想和理念也引起了行业企业的强烈共鸣。四是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踊跃参与,不断涌现协同创新的新经验和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80%的中科院研究所、60%的行业骨干研究院所以不同方式参与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当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问:日前,教育部对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认定与评审,能否详细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答:去年5月以来,在教育部党组的领导下,我们重点推动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宣讲活动。在各地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下,5月下旬到7月初,在全国各地共组织了32场宣讲报告,753所高校的4500余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二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讨与交流。从7月中旬到9月初,先后组织召开了北京地区高校、农林类高校、综合性高校、工科和行业类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6个专题研讨会,交流不同类型协同创新的思路和具体操作细节。三是广泛调研,重点推进。先后考察了60多所高校,听取120余所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筹备情况汇报,参加了40多所高校组织的培育启动和战略研讨活动,重点推进了多个前期基础较好、有一定新思路的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工作。四是研究制订了认定方案。抽调高校有经验的专家成立“2011计划”认定工作研究小组,在充分研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专家认定细则》等工作文件以及2012年度的认定工作方案并启动了认定工作。
2012年,“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收到89所中央直属高校和31个省市自治区推荐的167项申请,其中面向科学前沿类29项,文化传承创新类28项,行业产业类55项,区域发展类55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专家认定初审工作在今年1月12日至15日进行。认定初审工作遵循“集中研讨、独立评审、随机配送、比例限定”的方式,共邀请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协会及骨干企业的专家学者共175名参加评审,最后确定了35家协同创新中心进入复评答辩。评审专家及社会各界对于此次认定初审工作,均给予了较高的肯定性评价。
“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评审标准非常严格,在党组“宁缺毋滥”的要求下,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组建并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实效的标准,认定内容高度聚焦到协同创新的核心要求,即明确的协同需求、雄厚的协同基础、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明显的协同增效。从计划启动到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做到这四个认定条件极不容易,做得较好的高校都是在前期已经按照协同创新的思路开展了工作,并在“2011计划”推出后按照四种模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完善。首批认定工作,就是要遴选出若干扎扎实实先行先试,通过推进机制创新取得一定协同成效的“协同创新中心”,为明确今后操作的思路和模式树立标杆,并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全国高校实质性推动计划实施。
问:请问“2011计划”今年的推进计划?
答:在新的一年中,教育部将和财政部一起认真组织实施好“2011计划”,并以实施“2011计划”作为落实十八大精神,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抓手,进一步推进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一是结合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组织宣传,深化“2011计划”的精神和内涵。二是切实加强学校、省级、国家各个层面“2011计划”的培育组建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三是总结有效做法,同时继续加强和地方、行业部门的协调。四是继续完善“2011计划”的支持方式和绩效评估模式。五是结合十八大的要求,制定“2011计划”的基本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