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热的夏季,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结束了,北上的火车将我们一行11人从江南小城带回北京。几个同学东拼西凑,整理出了一份3万多字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制作了一个看起来很是生动的DV,之后集体出去好好撮了一顿,然后等待开学学校每年的暑期实践成果汇报和评优。
至此,我们此行的暑期社会实践是完满落幕了。
可是,我心里总是隐隐地有些不安,感觉缺了点什么。
学校在4月份就开始宣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青春回报社会”,鼓励同学们暑假走出校园,开展学习考察、专题调研、志愿服务、就业见习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5月初,我们几个人决定组织一个赴东部沿海某县的暑期实践团队,考察其新农村建设。从确立实践地点、主题到网上立项,招募队员,再到联系当地,办理保险,购买车票,过程极其繁琐,但大家流露出的都是“指点江山”的豪情。
可事实上,实践过程中,活动缩水不少。当地接待极其热情,吃喝、游览花了不少时间。而真正需要深入调查的很多地方却只是走马观花。考察也“变味”了,像参观茶园、高山蔬菜园区、绿色环保企业等地时,更像是在“旅游观光”。最后的调查报告虽然确实融入了我们自身对于当地发展的一些思考,但更多的是在根据当地提供的一些材料“闭门造车”,做整合工作。当初制订的宏伟计划,就在游山玩水中“轰然倒塌”了。
原以为只有我们的实践活动是草草收场的,结果回来一打听,和我们情况类似的实践团队还不在少数。
但说起这些,我们团队的小颜并不以为然:“我们已经很不错了,还去了很多企业,至少也是下乡了的。你看他们去年去云南的,那纯粹就是玩儿了一周,策划书上还像模像样地写着什么‘帮助当地政府制定发展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呢。”
队友小许更是起劲:“我们还自己掏路费呢,你没看人家,还没活动就先找媒体,先天南地北扯一通,再找个企业要些赞助,挑个风景好的地方去实践,拍几张照片,写几个字,最后还是优秀实践团队,名利双收,爽着呢!”
小许的话让我想起前些年某个实践团为了拉赞助给企业做广告,在文化衫上打出了某企业“痔疮片”的广告这样的荒唐事。
目标宏伟,结尾草率,无限度地拉赞助、搞宣传,学生干部“政绩工程”的嫌疑,“打着实践的幌子骗吃骗喝”的嫌疑,凡此种种,不由让人担心本来初衷很好的社会实践会像逃逸的行星,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轨道。
毕业在即,我估计自己在大学时代应该没有机会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了。但对于依然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暑期社会实践是一座桥梁,大学生们理想的触角由此伸向外面的世界。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这个机会,不要让好好的社会实践变了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