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安徽部分农村地区采访发现,许多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城市就读,但受户籍和学籍的限制,却不能参加所在城市的中考和高考,不得不回原籍读书和参加升学考试。因各地课改程度和教材存在较大差异,过去所学内容与原籍学校教学内容难以衔接,造成这些返乡农民工子女学业延误。
城市升学无门 被迫返乡读书
安徽阜阳市第十六中学校长唐海屏告诉记者,近几年,这个学校每年都要接收200多名返回原籍读书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学生大多是读完小学后,因不能参加父母工作所在城市的升学考试,不得不回原籍读书。
第十六中学八年级的丁佳佳同学说,她的父母在北京打工多年,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读于北京农民工子弟学校——华奥学校,读到六年级时因户口在阜阳,以后不能参加当地的中考,父母不得不将她送回阜阳读书。北京课改较早,主要强调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比较简单,而安徽比较重视文化课教育,两地课程不能衔接。丁佳佳说:“我在北京时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前几名,现在感到学习很吃力。”
以前在浙江金华随父母读书的八年级学生王出出说:“我父母在金华打工十几年了,我在金华读到6年级。父母把我送回家乡阜阳读书,主要是户口不在金华,以后不能参加中考和高考。我当时哭着不想回来,因为离开父母,我感到孤单、害怕。但实在没办法,只好回阜阳十六中寄宿读书。金华课改早,教学内容简单。我以前在金华时每次考试都接近满分,但现在回来学习跟不上了,主要是两个地方教材内容差异大。”
第十六中学八年级班主任王俊芳告诉记者:“我们年级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是从外地城市返乡读书的。安徽要求各门文化课全面发展,而一些大城市的学校考试只考语、数、英三门课。这些孩子刚回来都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一般成绩都落后于班里其他同学。另外,由于父母在外地,他们都寄宿在学校,经常会出现心理压抑等问题。”
阜阳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这个市因受户籍限制不能参加升学考试,不得不从父母打工城市回乡读书的学生达8000多人。
教材学制不同 学业大受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返乡读书的农民工子女留级生比例不断增加。据在北京务工的阜阳农民工介绍,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不是公办学校,而是打工子弟学校,成绩比较差,回流家乡后跟不上本地学习进度,只能变成留级生。二是北京的教材和学制与家乡不统一,造成孩子回家后只能留级。
阜阳市颍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朱东方说:“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却很难融入所打工的城市,主要原因就是受户籍的限制。当前,各省份自行划定中考、高考录取分数线,一些城市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也不愿让农民工子女参加当地的高考,否则将加剧当地城市子女的高考竞争压力。如果不打破户籍制度的禁锢,加大高考改革力度,即使在城市建再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也难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问题。”
消除政策壁垒 实现教育公平
阜阳市教育局局长胡涛说:“阜阳市目前有40万留守儿童。能否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未来。”
安徽省社科院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陷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贫乏。90%多的孩子都希望在父母身边,100%的孩子羡慕有父母相伴的同龄人。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一些留守儿童心理缺乏稳定感,主要体现在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儿童,90%的留守儿童在遇到不开心时会选择独处,仅有10%的儿童会选择找朋友倾诉;20%的儿童会大发脾气,甚至摔东西,这表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管束,表现出冲动、易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若不能得到合理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
胡涛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实现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公平,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就需要消除户籍和学籍的壁垒。从长远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目标应是结束留守。为此,改善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是改善流动农民的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早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