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高考季”,各种关于高考的新闻,不断引出话题。公众最关注的,莫过于高考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与你为邻》等,甫一传出,就引来无数“试作”;满分作文、零分作文,也常会招致大量“围观”。
相比作文,对其他有“标准答案”的题的关注,就少了许多。至多不过是考生拿着“标准答案”一一比对,对上了,皆大欢喜,谢天谢地;对不上,心中一沉,暗自担忧。
实际上,作文这样的主观题,可以争鸣;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也未必就要承认答案一定正确、绝对权威。
去年高考后,有媒体“策划”出一则新闻:福建省语文卷一篇阅读理解题,文章作者周某本人试做,15分中只得一分。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竟然是“错”的。连作者本人都不知的“内心最真实意图”,实在难说是“标准答案”。
不久前的儿童节,淄博一小学老师让学生写出节日心愿。没想到,一节课下来,还有孩子咬着笔头,不知如何作答。交了“卷”的,也不停追问老师:“我这样写行不行?对不对?”标准答案,俨然禁锢了孩子们的梦想。
“标准答案”思维,不利于人才培养。考试追求标准答案,会倒逼教学中唯答案是从,“怎么答就怎么学”。一道论述题,老师画重点:“这道题一共三个要点,一是……二是……三是……”每个要点都是“得分点”,记住两点不行,创新四点也会错。分数靠答案,答案讲标准,则思维难免僵化、思路难免受限。
正是长期以来对“标准答案”的敬畏和服从,才让孩子甚至担心自己的心愿“够不够标准”。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一旦把答案当成权威,深信不疑,还怎么能拥有质疑精神?“我们的学校为何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钱学森之问,犹在耳边,而一流人才,绝不会止步于“标准答案”。
有时候,有“标准答案”,反倒不是好事。比如一些所谓人生的“标准答案”,就让不少人钻进死胡同。去年,上海某校女研究生自杀事件,引起人们对成功标准的讨论。所谓成功,就仅是有钱有名这一条“快车道”吗?所谓幸福,就只有买房买车这一个“插卡槽”吗?如果不顾个人兴趣、性格,不顾人生信念、理想,甚至不顾社会伦理、道德,一味追求成功、幸福的“标准答案”,人生之路怎会不“越走越窄”?
“标准答案”思维,既有碍个人发展,也有碍社会进步。“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关键就在于要打破过去的“标准答案”。一个资源型城市,固守传统的坐吃山空,行吗?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面对萎缩的国外市场却不转型,行吗?我国这个“世界工厂”,不努力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行吗?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答案”也随之而变,固守“标准答案”,只会坐失良机,在时代潮流中日渐落伍。
有选拔,有考试,不可避免就有答案。我们期待,能给“标准答案”松松绑,奖励考生的创新思维,而非死记硬背;奖励考生的敢想敢说,而非条条框框。更重要的,我们要在社会生活中淡化“标准答案”意识。答案丰富多彩,人生同样丰富多彩,而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更依赖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的人才。 (张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