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才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关注】 在由联合国新闻部主办的第二届全球模拟联合国活动中,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三年级的女生岳秋实经过几轮的竞逐,最终成功担任联大主席。来自其他国家的队员对她评价:“秋实非常热情、懂得很多,而且,她很愿意咨询并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都是帮助她成为一名优秀领导者的素质。”
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流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驾驭能力,还需要对自己国家民族及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有着深刻的了解。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美术、音乐等艺术修养,拓宽学生科技、环境等领域的知识面,更要引导学生养成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关注、保持敏感的习惯。
为此,北京外国语大学在高级翻译学院做了大胆尝试:聘请了大量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日内瓦欧洲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从事过口笔译翻译工作,具有长期外交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教学工作。同时,将教学方式从“输入式”改为“话题式”,通过话题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与主动关注中,了解、学习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力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广泛知识面,培养学生成为知识上的“杂家”,更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涉猎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与习惯。
曾任北外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的庄绎传老师给学生讲授的一段内容,令很多北外学生印象深刻:
“语言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运用得当,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译者也就是借助于这种力量,重新创造出感人的作品。严复就是用他那优雅的古文把进化论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感动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他翻译的《天演论》,虽未尽‘信’尽‘达’,一个‘雅’字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林纾虽然不懂外语,却在别人帮助之下,用他那精美的文言文将184种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林译小说丛书》曾使十一二岁的钱钟书‘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
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契机,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去,激发世界对中国语言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北外的师生们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