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生在香港高校毕业后,可无条件留港一年,如在港持续工作7年,便可获永久居留权。留港还是离开,如何扎根,成为这个群体普遍的纠结。
这是最好的时代,大都市的繁华和机遇总会吸引漂泊一族的归附。北京有“北漂”,香港有“港漂”。“港漂”群体逐渐壮大,近年开始进入媒体及公众视野,关注他们生活得怎么样,经历了哪些酸甜苦辣。2013年伊始,香港各大书店的书架悄然摆上一本《港漂十味》的新书,记录下十个在香港生活的内地人的声音。
如何面对“七年之痒”
内地学生在香港
《围城》
2008年特区政府落实“教育枢纽”政策,放宽内地毕业生无条件留港一年,如果在港持续工作七年,便可获香港永久居民资格。此后“港漂”蔚然成风。香港大学[微博]2011年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内地生毕业后选择留港发展。目前这一群体约有5万人。
1987年出生的陈昊坤对香港一见钟情。他来香港已经四年,毕业后在香港电灯公司从事编程和软件开发。“我想在香港奋斗!”陈昊坤冷不丁就蹦出一句,话语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意思。他想留下的原因很直接:“香港的公共设施、社会福利和医疗教育条件等比内地好,更适合生活。”另外香港社会运作高效,法治健全,用人制度比较透明,再加上他从小看香港电影、唱港台流行歌曲长大,对香港社会文化有憧憬和认同感。
“香港有那么大吸引力?如果换我,可能主动回内地二三线城市找工作。”《港漂十味》主编吕大乐说。2011年毕业后,广东小伙子蔡乐恺到一家知名媒体做记者,开始了在香港的打拼生涯。但很快他就发现,每月1万(港元,下同)出头的薪水,很难负担起生活。他决定辞职回内地发展。
在蔡乐恺看来,香港除了优点,不足也“一箩筐”:工时长压力大,房价高不可攀,居住环境狭窄,语言文化难融入社交圈子,近年来感觉比较“乱”,市民不满内地人来港买楼、产子,报纸电视上都透出怨气。
繁华、璀璨的香港看似一座自由来去的围城,陈昊坤们带着新梦和上进心一头扎进去,蔡乐恺们则有些疲惫地毅然退出来。
《傲慢与偏见》
他们不同于持单程证来港团聚的港人子女,绝非来港讨福利的低学历“新移民[微博]”,也不属于郎朗、周迅、汤唯那样通过“优秀人才计划”直接拿到身份证的名人。“港漂”一族曾是天之骄子,但如漂泊之蓬,扎根前肯定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
“那是一种面对微微歧视感的弱势状态。”兔佛追溯7年前刚到香港的光景,凡事小心翼翼,不停提醒自己:在图书馆关没关手机,在地铁里吃没吃东西,在电梯里嗓门大不大,过马路忘没忘看灯,去便利店讲没讲粤语?因为害怕周遭那种轻视的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