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转包现象突出,举办机构资质不清,管理主体不明——
夏令营究竟谁来管怎么管?
参加夏令营已成为很多学生度过假期的重要形式,承办夏令营的机构主体也纷繁复杂。“但是,夏令营市场总体上仍处于散乱差的状态,游而不学、层层转包、资质不清、监管不严等各项问题都比较突出。”国内某知名夏令营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如何规范夏令营活动的开展,谁来管,怎么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发挥什么作用?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关人士和专家。
资质不清、主体不明,仍将夏令营当旅游来做
“大部分时间就是走马观花,什么也没学到。”上海某中学高一学生唐子奕对暑假夏令营之行感到失望。原本抱着增长见识的想法参加夏令营,但到北京后才发现,其实并不像宣传时所说的那样可以修学励志,反而大部分时间都在参观中度过。事先承诺的清华北大深度参观,最后连清华大学的教学楼都没有进去。
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很多机构仍将夏令营当旅游来做。”从而产生夏令营行业层层转包的“潜规则”——组团社将学生团卖给游学地的地接社,甚至是某个导游手中,形成“导游承包制”。进而产生购物等问题,严重影响夏令营的服务质量和教育效果。
目前,不正规夏令营机构、旅行社举办的夏令营比比皆是。“有些打着组织夏令营旗号的公司甚至连办公地点都没有。大部分都是注册资金为10多万元的小公司,抗风险能力特别差。” 北京世纪明德教育公司副总裁王学辉透露,“夏令营具有较强教育属性,亟须建立行业规范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
不过,由于现阶段夏令营举办主体庞杂,牵涉部门较多,既涉及到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又涉及到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以及工商登记的教育培训机构,从而导致夏令营管理存在资质不清、主体不明的状态。“教育部门只对学校组织的夏令营负责;工商部门只核准申报业务范围与实际是否相符;旅游部门只对旅行社进行行业监管。这就像‘九龙治水’,教育部门、工商部门、旅游部门好像都有责任管,但是都管不起来。”王学辉表示。
夏令营管理要理清性质、分清责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目前,夏令营市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要理清性质,分清责任的问题。”
熊丙奇认为,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属于公益性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对于这部分夏令营,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管起来,要了解学校的活动安排、收费标准和安全保障,而在制定收费标准时,需要召开家长听证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向家长解释收支的情况,其收费则应参照公益性活动进行收费。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夏令营应归为商业性质的夏令营,要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由市场监管部门管理。
对于目前市场上由旅行社或培训机构承办、学校出面组织的夏令营模式,熊丙奇认为应当予以杜绝。“这样的夏令营商业、公益性质混淆不清。既可以由教育部门来监管,又可以由工商部门来监管,最后谁都不监管。有必要进行理清,要么回归学校组织,要么变为商业活动。不能处于公益和商业的灰色地带。”
不过,也有专家持有不同观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比较赞同的模式为,由教育部门推出夏令营“菜单”,由声誉较好的旅行社承办,学校和学生自愿参加。整个过程中,教育部门作为监管部门,负责对承办单位提供的方案进行把关、审核定价、培训带队老师,并对安全和质量进行监督。
王学辉也指出,新加坡对于夏令营的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学校以招标制的形式,成立由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学生代表组成的委员会,以及相应的评审团,各方商谈,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机构。真正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教育部门要做“过滤器”不做“执行员”
教育行政部门在举办夏令营过程中,要承担什么角色呢?
英语辅导报社社长包天仁指出,教育部门想要彻底管好夏令营是很难的。“首先,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人员来审批、管理;其次,教育部门的触手也没办法完全伸到社会和市场的领域。况且现在各种名目的夏令营太多,教育部门即使想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可能管不住。”
包天仁并不主张依靠行政力量和红头文件来约束夏令营,而是凭借市场的作用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他还提出,媒体的职责在于监督政府、监督社会,应该在曝光低质量夏令营产品、帮助建设良好市场环境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安生文教基金会执行副主席张梧华认为不需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教育部门应当对夏令营进行监管,但不要做“执行员”,而应该做“过滤器”和“指导者”。他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第一,针对夏令营市场,教育部门应该设立准入条件,提高进入夏令营市场的门槛,明确承办夏令营机构的各种条件。教育部门要帮助审核申请举办夏令营的机构,看这个机构的资质和条件是否符合准入标准和行业准则。第二,教育部门应当出台完善的行业指导意见或准则,所有夏令营机构必须签字执行。第三,建立退出机制,以监控和过滤那些已经进入市场但质量不过关的夏令营项目和机构。(本报记者 黄蔚 李凌 实习生 赵天骄 武敬)
《中国教育报》2013年8月20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