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驶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主干道仁爱路,很容易错过西交利物浦大学。这里没有校门、没有围墙,但举目望去,周边建筑物上又满眼都是学校的招牌: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不足两公里的仁爱路上,国内外知名院校高密度聚集。
当地人还会自豪地告诉你,这里除了有中外合作大学、研究院,还有国际化的幼儿园、小学。“都用不着跑出国门留学,家门口方圆几公里内就可以接受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国际化教育!”
这是一块炙手可热的教育国际化“热土”,此前却没有受到太多关注。
去年12月19日早晨9点,昆山阳澄湖工业科技园区寒风料峭。在一片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上,美国杜克大学校长布劳德赫德(Richard H.Brodhead)、中国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前校长刘经南、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昆山市市长路军等对外宣布:美国杜克大学、中国武汉大学与江苏昆山市将共建一所世界级高校,昆山杜克大学(筹)正式揭牌亮相。
杜克大学雄踞美国高校排名前十,而武汉大学是我国“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强者联姻吸引了近百名中外记者涌至昆山。
而这天,就在距离昆山杜克大学在建校区不到50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也悄悄地发生着另一件大事——教育部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在此挂牌。
根据教育部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签署的《共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等工作。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将先行先试,以期探索更多利用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式方法。
“就在中外合作大学创建渐入高潮之际,教育部将首个教育国际化示范点圈在一座城,而非一两所大学,这蕴含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模式新探,可以说是一种新思维。”业内人士分析。
问题是,为何是苏州独墅湖畔这个新兴的科教创新区一举夺魁?
苏州流传着这样一则说法:“搞经济,去金鸡湖;要养生,去阳澄湖;要读书,去独墅湖。”苏州人对三大湖的演绎不仅是取“湖”名的谐音,也以最简洁的民间智慧归纳了过去10多年当地政府的布局特点。其中,尤以“教育先行,造校带动造城”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模式引人关注。
历史上,独墅湖曾是平原,传说因宋代的一次地震而成湖,当地有“天上掉下独墅湖”之说。但此后数百年的历史中,这块毗邻金鸡湖的城郊备受冷落。
转机,出现在现代苏州。
“苏州自古崇文尚教,人文荟萃。不过,现代苏州虽然基础教育发达,高等教育却一直比较薄弱,尤其是基础理工学科和新型产业人才十分匮乏。”一名知情者直言,要匹配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苏州的好大学太少了!
2002年,在苏州工业园区尚依赖工业制造业快速腾飞,许多地方还未摆脱“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的时候,园区政府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投入巨资打造一颗看似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的“闲子”—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在园区管理者看来,打造一个教育新区最便捷的途径是“像招商引资一样招揽人才、招校引院”。中英共同筹建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就是园区早期的“招商对象”。
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在2003年迎来高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出台,条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目的及申请流程做出明确指示。在希望建立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教育人士看来,这意味着“时机成熟了”。
这年9月,参与筹备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利物浦大学副校长方大庆教授(后任西交利物浦大学首任常务副校长)造访苏州工业园区。
“我深知一所国际一流大学的建立,不能单单靠一两所大学的能力,我当时本能地感觉到,如果将大学设在工业园区,苏州市政府会全力支持大学的发展。”方大庆在2010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建校4周年之际忆起这段选址旧闻。
在方大庆看来,苏州工业园区是办学的理想地点。“它地处长三角腹地,经济高速发展,世界500强企业林立,又是中国传统的书香之地,加上苏州市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教育的支持……”方大庆琢磨着一所新型大学需要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建校要件”,并向利物浦大学校长布恩教授表示,“我们不会找到比苏州工业园区更理想的办学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