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育缺位
在学校中,食育一直处于缺位的尴尬境地。
虽然1990年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了“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但在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健康教育课已不再是中小学的一门单独课程。2008年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载体,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物等相关课程结合渗透,但没有规定如何具体“结合渗透”,从而造成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
一方面是健康教育课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是食育课的缺失。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没有独立的食育课程。在被边缘化的健康教育课程中,内容以预防传染病、培养卫生习惯为主,营养健康教育仅作为其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更没有像许多国家一样开设烹饪课或者让学生参与食堂配餐等活动。
除去课程缺失,薄弱的营养师资队伍也影响了学校食育的开展。“在现实教学中,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多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或科学教师,营养专业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而校医的教学功底,班主任以及生物学、科学教师的营养专业素养都较低。”马冠生说。
至于食育教材,马冠生用“似有却无”来形容。“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列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相关内容。但目前我国没有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形式活泼的适合中小学生的食育类教材。”
食育教育中的一项是让学生体验劳动乐趣。但是受条件限制,许多学校没有食堂让孩子们帮厨,也没有农场让孩子们去体验养殖或种植。而有食堂的学校,大都是全盘包办,餐食和餐具全都摆好,孩子只负责吃就可以了。孩子们无法体会劳动的乐趣和辛苦,更无法学习团结协作和承担责任。
胡小琪介绍,某小学为了响应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一个农场采摘萝卜和红薯。兴致勃勃的孩子们带着工具到了农场,却发现萝卜和红薯早已被拔出来堆在地上,而老师让每人捡几个装进袋子里就回来了。问其原因,竟是学校怕麻烦、怕学生受伤。
薄弱的营养意识,更值得重视。胡小琪看到,某农村食堂张贴的所谓“营养食谱”就是“猪肉、鸡肉、烧鸭”这样的字样。“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对营养不重视,觉得孩子的学习才是第一位,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讲营养。一些基层学校的决策者缺乏营养知识,选择采购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如奶饮料、点心等)给孩子们吃。食堂人员的营养知识缺乏。学校食堂管理者大多是非营养相关专业人员,尤其是农村学校食堂,管理人员都没经过营养知识培训。”胡小琪说。
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50%的学校配有营养师,规模小的学校食堂中营养师及高级别厨师严重缺乏。农村地区的食堂人员对营养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以为食谱中有鱼有肉就是营养餐。一项对全国6城市小学的调查显示,仅四成教师知道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对食物营养价值、学生营养需求等知识缺乏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