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尽其职,形成合力
市面上销售的普通奶茶是孩子们喜欢喝的一种饮料,但营养价值不高,怎样让孩子认识到这点呢?北京育才学校进行了一个简单有趣的实验。
把三个奶锅分别放到电磁炉上,将纯牛奶、市售奶茶、传统蒙古奶茶各50毫升分别倒入奶锅中,开始加热。等奶锅中的液体沸腾时,分别将10毫升的白醋加入到液体中,用筷子搅拌,直至奶锅中的水分全部蒸发。观察倒入食醋后加热过程中、加热完成时奶锅中三种液体的变化。
实验原理是食醋中的酸性物质会使蛋白质凝固和沉淀。纯牛奶、市售奶茶、传统蒙古奶茶这三种液体,如果含有蛋白质,和食醋混合后会出现凝固物和沉淀物。孩子们通过实验发现:市售奶茶中牛奶含量很少,所以不能仅凭食物名称来判断食物的营养价值。市售奶茶还是少喝为妙!
“学校覆盖人数广,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同学之间影响最大、最直接,以上特点使学校成为食育的关键场所。国内外许多研究也证明,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宣教活动,可以显著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改善他们对待营养健康的态度,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因此,学校应按照国家规定,把食育落到实处。”马冠生建议,学校应开设食育课、将食育与各学科相互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食育推进活动、配备营养师,另外,还应该增加亲身体验活动、提高教师的食素养,进行家校互动等。
家庭教育在食育中至关重要。
胡小琪认为,加强食育,家庭是第一站,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食育的原则是“随时随地把孩子融入到家务活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成长”。胡小琪建议,只有父母掌握科学的知识,拥有正确的态度和技能,才能通过家庭食育培养孩子健康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和爱的能力。言传身教,从带孩子去农贸市场购物开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自己先做到。家长自己要实行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早睡早起、吃早餐、不挑食不偏食等健康习惯。
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也成为专家共同的呼吁。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认为,做饭能锻炼能力,同事们到他家,都是他自己做饭。他认为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冰箱里找剩菜,拿仅有的材料下厨,在有限资源中求变,这种经验、能力,对他日后在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朱棣文认为,所有男性应以能烹饪为傲,也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下厨。
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博士与朱棣文的看法不谋而合,过去他在选拔优秀学生入大学时,曾淘汰了被一些人认为“非常优秀”的孩子。当时孩子的父母很不理解。李远哲以为,这些只会念书的孩子,连煎蛋、煮蛋都不会,怎么可以做实验?
“适当做家务会成为调节孩子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成长过程中,这比学习知识还要重要。家长应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食物的采购、准备、烹调、餐具摆放和清洁工作中,让孩子在这些过程中认识食物、懂得如何选择营养健康的食物、如何制作食物,并能培养孩子健康膳食、数学逻辑、理财规划、动手操作、创作想象、责任心等各方面的能力。”胡小琪说。
“‘食’是全社会的问题,食育涉及方方面面,倡导食育需要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家庭、学校、社区、企业等各尽其职,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只有全社会齐行动,才能解决我国中小学生乃至全社会面临的‘食’问题,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马冠生说。 (记者 李小伟 张春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