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食育改变舌尖上的未来
2014-06-24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各尽其职,形成合力

 

  市面上销售的普通奶茶是孩子们喜欢喝的一种饮料,但营养价值不高,怎样让孩子认识到这点呢?北京育才学校进行了一个简单有趣的实验。

  把三个奶锅分别放到电磁炉上,将纯牛奶、市售奶茶、传统蒙古奶茶各50毫升分别倒入奶锅中,开始加热。等奶锅中的液体沸腾时,分别将10毫升的白醋加入到液体中,用筷子搅拌,直至奶锅中的水分全部蒸发。观察倒入食醋后加热过程中、加热完成时奶锅中三种液体的变化。

  实验原理是食醋中的酸性物质会使蛋白质凝固和沉淀。纯牛奶、市售奶茶、传统蒙古奶茶这三种液体,如果含有蛋白质,和食醋混合后会出现凝固物和沉淀物。孩子们通过实验发现:市售奶茶中牛奶含量很少,所以不能仅凭食物名称来判断食物的营养价值。市售奶茶还是少喝为妙!

  “学校覆盖人数广,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同学之间影响最大、最直接,以上特点使学校成为食育的关键场所。国内外许多研究也证明,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营养宣教活动,可以显著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改善他们对待营养健康的态度,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因此,学校应按照国家规定,把食育落到实处。”马冠生建议,学校应开设食育课、将食育与各学科相互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食育推进活动、配备营养师,另外,还应该增加亲身体验活动、提高教师的食素养,进行家校互动等。

  家庭教育在食育中至关重要。

  胡小琪认为,加强食育,家庭是第一站,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食育的原则是“随时随地把孩子融入到家务活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成长”。胡小琪建议,只有父母掌握科学的知识,拥有正确的态度和技能,才能通过家庭食育培养孩子健康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和爱的能力。言传身教,从带孩子去农贸市场购物开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自己先做到。家长自己要实行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早睡早起、吃早餐、不挑食不偏食等健康习惯。

  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也成为专家共同的呼吁。

  诺贝尔奖得主、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认为,做饭能锻炼能力,同事们到他家,都是他自己做饭。他认为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冰箱里找剩菜,拿仅有的材料下厨,在有限资源中求变,这种经验、能力,对他日后在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朱棣文认为,所有男性应以能烹饪为傲,也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下厨。

  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博士与朱棣文的看法不谋而合,过去他在选拔优秀学生入大学时,曾淘汰了被一些人认为“非常优秀”的孩子。当时孩子的父母很不理解。李远哲以为,这些只会念书的孩子,连煎蛋、煮蛋都不会,怎么可以做实验?

  “适当做家务会成为调节孩子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成长过程中,这比学习知识还要重要。家长应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食物的采购、准备、烹调、餐具摆放和清洁工作中,让孩子在这些过程中认识食物、懂得如何选择营养健康的食物、如何制作食物,并能培养孩子健康膳食、数学逻辑、理财规划、动手操作、创作想象、责任心等各方面的能力。”胡小琪说。

  “‘食’是全社会的问题,食育涉及方方面面,倡导食育需要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家庭、学校、社区、企业等各尽其职,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只有全社会齐行动,才能解决我国中小学生乃至全社会面临的‘食’问题,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马冠生说。 (记者 李小伟 张春铭)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将监测学生健康状况 各省学生体质排名并公示
· 四部门出台意见 学生健康持续3年降学校不得评优
· 北京一年级新生家长每周将监测孩子视力和体重
· 《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为学生健康开处方
·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 [大运会现场]访大学校长:学生健康比金牌重要
· 周济强调始终把青少年学生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
· “阳光食堂”进校园
· 多地学校发生毒跑道事件 或影响男孩生育能力
· 中国消协提醒:学生配镜要做到“五个注意”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