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贾祥雪
中:田艺苗
右:关金永
互联网时代,教师这一群体面临诸多改变。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思维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向前,老师的边界不断拓展,既有专业老师走向大众,也有职业达人跨界成为老师。9月10日是我国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本版推出特别策划“网络时代,如何做老师”,让3位背景迥异的老师,谈谈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编 者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贾祥雪
教数学是门艺术
记者 管璇悦
贾祥雪从小就与数学有着不解之缘:学生时代经常参加数学竞赛、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就读。数学对他来说既是特长也是兴趣,而现在,更是他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0年,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他选择来到北京市十一学校,成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毕业以后也想过继续做研究,但总觉得相比之下,把学会的东西用来培养学生,更能带给我成就感,也能为社会带来些改变。”
贾祥雪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家庭氛围在无形中影响了他,“上大学以后也曾经在教育机构兼职教过数学,教得还不错,更坚定了当老师的决心。”
这个时代的孩子是网络原住民,这给贾祥雪的教学带来了冲击。“学生不再完全信任老师,他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很多关于学习和作业题的方法与解答,但有时候,网络上的解答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规范的地方,一旦孩子先入为主了,反而不好纠正。”
让贾祥雪头疼的还有学生们习以为常的课外补习班。“我接触到的大部分孩子都会上课外班,提前学习。这些课外班大多不讲原理、知识体系,只讲题型技巧,好像蜻蜓点水,孩子以为自己学会了,上课就不怎么愿意好好听老师讲课,其实只是一知半解或理解有偏差,学得并不扎实。”
走上讲台6年多,贾祥雪也亲历了教育改革。“现在,北京高考的数学卷子难度降低了,虽然负担减轻了,但对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有影响。”他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拿了金牌,数学能力很强,但高考时却因为粗心失误,成绩反而不太理想。“卷子难度降了,学生间很难拉开梯度,考试成绩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素养和水平。所以,比起培养数学素养,这可能会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磨做题的易错点和考试时要注意的地方。”
贾祥雪觉得,自己的博士学历有助于给家长和孩子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也能让自己考虑问题时视野更开阔。不过,即使手握高学历,对于这位理科博士来说,教书育人始终是个挑战。“教会学生做一道题就是门艺术,育人更是。当一名好老师太难了!”这也是当老师以来,贾祥雪最大的感受,“我没有师范专业的教育背景,如何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如何管理班级等等,很多事都需要多与老教师请教、继续摸索。”他将此视作一辈子的任务。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
移动互联把我推向大众
记者 曹玲娟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有着悦耳的嗓音,前不久,她跨界入驻网络电台喜马拉雅FM,开设付费节目《田艺苗:古典音乐很难吗?》,刚刚上线就连续两周位居销量榜第一名,超过大批娱乐节目,连素来淡然的田老师都略感吃惊,“现在节目订阅量已经达到2.6万了。难怪欧洲的大师们都觉得古典音乐的未来在中国。”
跨界向大众普及古典音乐,田艺苗说自己不是刻意而为,而是顺势而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这方面的需求在提升,“我们是大学音乐教师,也是音乐人,大家或多或少在做这方面的普及工作。就像美国著名音乐家伯恩斯坦,既在全世界指挥,也在电视上讲青少年普及课。把音乐的美好分享给大家,是一种责任。”
当然,这会花费一些时间精力,但既然两者都不可或缺,也只能尽量兼顾。“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光做研究,或者光做普及,我觉得都是不满足的。专业上要有追求,普及有需要也要去做。”在田艺苗看来,这两种不同属性的教师身份,也能相互促进,因为她是在分享自己学术研究时的激情与感动。“这段音乐打动我,我把这个感动传达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古典音乐。”
细细算来,田艺苗更多的音乐普及课,是以各种剧院沙龙的形式展开的,有的课程,已经足足坚持了6年。这让田艺苗对大众的音乐教师这一角色有些感悟,也让她在开设网络电台节目时更得心应手。她说,重要的是要有把学院派的思维转化为生活经验的能力,“音乐本来就来自于生活。比如大提琴曲《天鹅》,你在演奏和聆听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天鹅,这样才有代入感。理解音乐,找到感觉很重要。”
网络时代使得音乐教育更容易走向大众,这让田艺苗感到欣喜。毕竟,“古典音乐并没有那么容易听,需要找到它的种子和线索,才能靠近音乐本体,真正领会音乐的逻辑。”这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比免费欣赏难一点,比学院教学生活化一点。”因为,“古典音乐是一门学问,300多年的积累发展,需要学习才能成为修养,不是简单去听就能顿悟的。像德国,小学中学都有专业古典音乐教学,德国人才可以做到拿着总谱去听音乐会。”
对于跨界,田艺苗觉得自己是无心插柳、顺水行舟。她乐见其成,“教师关键还是要去理解时代。就像古典音乐要继续发展,就需要注入当代的精神,反映当代的情绪。教师也要研究如何有创意地做学问讲课,不断去创造新的课程。如果没有创意,教师可能没法跟上年代的发展,必须有变化,才能活学活用。”
河北滦平县大屯中心校教师关金永
电脑这门课我得补上
记者 杨远帆
从土坯破窗,到亮堂楼房,36年。
1980年,高中毕业的关金永选择回到老家,做一名教师。“那会儿觉得光荣着呢!”
关金永老家在菸青村,是河北滦平县有名的贫困村。头一次站在锅灰刷的黑板前,关金永的震惊大于紧张:教室没有通电照明,窗户没有玻璃,许多学生没有椅子,只能坐在地上……转眼入冬,关金永去学生家里挨户收集塑料布,这才把教室窗户封上。
那些年的艰苦,关金永没有埋怨。“人活着得有点精神头,都要嫌苦,孩子怎么办。”工作的头几年,上一天课合10个工分,因为菸青村的经济水平低,邻村邻县的老师一天10个工分合0.8元,关金永拿到手的却只有0.3元。身边同事纷纷下海,家里亲戚抱怨置气,面对村里100多个孩子,即使吃饭都成问题,关金永仍没想过离开。
刚刚开始的新学期,关金永成为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老师。站上一方讲台,窗明几净,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时代变了,硬件好了,孩子也变了。”与过去相比,关金永觉得最大的挑战便是因材施教的能力。
这个材,一方面是学生。在一线36年,关金永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拔尖学生提一提,多数学生稳一稳,稍差学生补一补。课间休息时,关金永时常顾不上休息,把作业质量欠缺的学生叫到身边,在错题边上把每个计算步骤详细列出,以便学生回家巩固复习。下午课后,关金永还会给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开个小灶”,布置点附加题。
“现在学生人数少了,还有将近20%是留守儿童,准确拿捏好分寸,让孩子均衡地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不光是大城市的问题,在我们这儿,一样如此。”
材的另一面便是教材。在开始教师生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关金永是“全能老师”,村小所有课程都一个人来教,教材进度都一个人来弄。现在大屯中心校为全部教师配备了电脑,“学校里现在的教师年龄分布是个哑铃型,头一回看到这些设备,还真是老同志遇上新问题哩!”课下,关金永和老伙计们拉着年轻老师可劲儿地问。刚开始是死记硬背,只知道第一步摁这个、下一步开那个,后来慢慢学会了制作PPT课件、学会了利用网络丰富教学内容,让自己手头的教材活起来。
最近,关金永被推选参加河北省第二届“最美共产党员教师”评选,说起这个,他也只是一颗平常心。“用心、用功、用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