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海外情况
教育和数字鸿沟
2001-08-29    Alexander Tabarrok

字体大小:

  所谓的"数字鸿沟",是人们杜撰的一个短语,用于描述黑人和白人、穷人和富人利用Internet技术的巨大差距。在克林顿政府里,存在着对这个术语的许多谬论。在已经产生的新技术中,Internet技术可能是普及得最快的技术,甚至比电视还快。计算机价格和上网费用下降得如此之快,以至你每月只需要支付22美元的上网费,就可以免费得到一台还算不错的计算机,并籍之遨游天下了。

  第一个浏览器发明后仅仅7年时间里,在年收入不足5000美元家庭中,有超过15%的家庭已经连上了Internet,95%的公立学校也都可以上网。然而,克林顿总统却称之为一种危机和对国家未来的威胁。

  最值得怀疑的言论可能要数他们所宣称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事实也确实如此。几年之前,没有人能够连上Internet--那时也不存在数字鸿沟,我们人人平等。到了今天,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中的许许多多都已经连上了Internet,但是富人上网的比例大于穷人--如果不是这样,那怎样才算合理呢?

  一种新技术刚出现的时候,价格总是很昂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就会下降,所以开始它总是被富人利用,然后才为穷人所用--这是最普遍不过的现象。在美国,电视、VCR、CD播放机以及今天的Internet,都存在这种相同的规律--今天,彩色电视的家庭普及率已经达到97.9%,VCR的普及率达到90%(剩下10%的家庭中,有些已经拥有了DVD!)。

  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再过一段时间,当计算机和Internet接入已经普及到所有穷人和富人家庭的时候,数字鸿沟就会缩小。然而,计算机和Internet接入不大可能像电视和VCR那样普及。

  这就是我们研究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时的出发点所在。由于计算机和Internet对受过更高教育的人利用价值更大,因此,我们可以预料的是,不论计算机的价格下降得多么厉害,数字鸿沟总会存在。由于这一点,新的Internet技术对那些需要更多利用信息的人而言,更具吸引力。当然,Internet正在使信息变得更加"民主化"--正如19世纪的图书馆运动一样。不过,那些不读报纸(可能是不能够)或从来都不使用百科全书的人,可能对在线报纸或百科全书无动于衷。

  在种族方面数字鸿沟的产生的原因,则直接来源于一个事实:26%的美国黑人没有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这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过去不足10年的时间里,私立学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雇佣了成千上万的雇员,并向每个人开放了大量新的教育机会。相形之下,公立学校则没能保持教育标准,更不用说开发新的教育机会了。

  不幸的是,政府没有为穷人和少数民族提供优质的教育。在美国一些内陆城市里,许多学校的校舍破落,教师不合格,教材过时。其结果是,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未来成功的机会很小,许多学生连阅读和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更不要说在今天的高科技就业市场上去寻找工作。

  要想弥补这种数字鸿沟,我们就必须首先教会所有的学生如何阅读、写字和运算。在学习20世纪的技能之前,必须首先掌握好19世纪的技能。然而,公立学校没有教会学生这些基本技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加州在数字技术的革命中处于世界前沿地位,但它的学校却是全国最差的,而这个国家的学校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中也是最差的。看来,真正的数字鸿沟横亘于加州的高科技经济和它陈旧的学校教育系统之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