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教育信息化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育信息化的四点体会
2017-06-14  中国教育网络  

字体大小: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宗凯教授在参加LINK2017论坛时发表了《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的主题演讲,谈到他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四点体会,主要包括:

  第一:信息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规律。当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系统的体系变革便会必然产生。因此,教育信息化是有阶段性的,不能一蹴而就。参考UNESCO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导入、应用、融合、变革。中国的教育要尽快从应用阶段走到融合变革阶段,这是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教育很重要的使命和挑战。如果不变革,不转轨的话,是很危险的。怎么变道是最重要的问题,要超越和跨越,一定是变道超越,不是弯道超越,杨宗凯教授希望中国教育从应用阶段,进入到融合和变革阶段。

  第二: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化”的内涵,是重组、再造和改革。其中包括组织的再造、教育体制机制的再造和教育流程的再造,但它的核心、难点、重点都在于利益的再造,是新的利益格局和传统的利益格局之间的博弈。所以,虽然“化”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杨宗凯教授更欣赏的定义是转变。改变教育的结构,以产生教育变革的动力。

  第三: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这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再造,要进行整个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再造,是一把手工程。而如何提升领导力呢?它需要转变观念、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其中,勇于创新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学区,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呈现形式、传输方法和服务模式。

  第四: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教育现代化必须以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发达为支撑,随着信息技术快速渗透,改变社会中各行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然后改变教育,重构教育新生态,以实现差异化的教学、个性化的学习、智能化的服务、精细化的管理、精准化的科研。

  其中,在实现差异化教学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在保障规模化教学的前提下,实现精准的差异化教学,已经成为可能;个性化学习方面,传统学习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日益模糊,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智能导学等多种方法学习;智能化服务方面,智能信息服务不断走向实用化和大众化,智能短信服务、智能自助系统和智能搜索引擎等成为学校新的应用亮点;精细化管理方面,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更具智慧,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持,使教育系统的运行效率、决策水平、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精准化科研方面,高校大数据科研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了稳定易用的数据采集分析工具、自组织的科研管理协同工具,让科研走向精准化。

  对于未来的愿景,杨宗凯教授主要介绍的是未来教室、未来教师和未来教育几个方面。未来教室将迎来智能化、个性化和泛在化的教学环境的整体变革;未来教师将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拥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优美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未来教育将迎来教育体系的全面创新,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

  (本文根据杨宗凯在LINK2017在线教育论坛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颁奖典礼上的现场演讲记录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杨宗凯: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一场全局性变革
· 杨宗凯:数字教育的内涵、发展目标与路径
· 杨宗凯: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 杨宗凯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 杨宗凯: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创新之路
· 杨宗凯: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创新之路
· 杨宗凯:以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未来教育的三个改变
· 杨宗凯:借用互联网新思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杨宗凯:用大数据为教育信息化铺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