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部分地区发生的SARS疫情,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此,教育部要求发病人数较多地区的高等学校调整教学和学习方式,避免疫情的扩散。在这非常时期,作为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的最大提供者——高等教育出版社,坚定地与全国教育战线的同仁一起,积极参与到抗击SARS的战斗中来,在向一些高校提供网络课程的基础上,日前又作出决定,陆续为高等学校的师生提供167门优质网络课程以及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为高校恢复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及信息化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府投入 市场运作
在计算机领域,我国硬件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软件的开发,特别是直接面向教育的资源发展速度还很慢,还没有建立起适合网络资源的数字化、电子化教学资源的研发生产机制。以前研发的软件大多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或本人兴趣开发的,从规范性和先进性方面显得很不够,也带来推广应用的困难。
为此,教育部采取多项措施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1997年,启动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该项目完成后,一大批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面世,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2000年,教育部又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目标是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开发出200门左右的公共基础课和部分热门专业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该项目的管理、跟踪测试、内容加工和最后的商品化运作,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回收的资金主要用于作者版税、进一步支持作者完成软件的升级改版及下一步的立项工作。
会员方式 终身体系
此次推出的167门网络课程是“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部分成果,是100多所学校及1000多名教师两年多心血的结晶。为了更好地把这些资源应用到网络化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去,高教社本着优质、优惠的原则,采取了会员制的方式进行推广。会员学校只需缴纳一定的会费,便可以共享这些资源,同时还可以得到网络上的一些服务。
这批网络课程在应用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教师学生登录到高教社网站上,通过教学支撑平台来共享这些教育资源。另一种方式是学校将平台和课程安装到本校的服务器上,利用校园网开展校内的网络化教育及面向全国的远程教育。
这些网络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它集国内的名师、名课、名校于一身,而且继承了几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果,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体系结构都代表了国内最新方向。这批网络课程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有些在课堂上难以表述或体现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课程还特别强调教学设计,从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入手,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
167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研制,不仅促进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而且为学历教育或远程教育提供了资源和服务,更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的运作,构建了一种终身教育体系。
网络教育 互动交流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网络教学凭借其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关专家认为,实施网络教学是我国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教育的重要战略举措。
开展网络教学,首先要有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支撑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教师的授课、学生的答疑、作业的提交和批改评价、师生讨论以及考试等多项功能。同时,网络上必须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除教材之外,还必须有丰富的数字化、电子化的各种教育软件。比较大的系列课程、重点课程还要建设教学资源库,把更多的相关素材、背景材料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进行参考、学习,开拓视野。
有一批适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以前,教师站在讲台上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是被动学习。通过网络,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学生从以前单纯的受教育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角色也从教育者转变成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师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就要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通过学习网络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熟练使用网络上的各种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型的交流。
教育部启动的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目标是用3年时间把1500门课程的教育资源全部上网。高教社有关负责人指出:“从目前的情况看,167门课程从数量上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今后,一方面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滚动发展机制,使这些教育软件的改版升级维护得到保证。同时,另一方面还要开发更多的网络课程,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