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使传统教育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身处信息时代的教育者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大胆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创新;在教育方式上,传统的教育权威型教学将不复存在,学生可获得宽广开放、易于自由探索与尝试的学习空间;教育管理的对象、观念、方式以及管理文化都在发生变革与创新,这种创新的最大收益是借助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时效、降低管理成本;信息技术还催化了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可见,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里,要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有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持久的高效手段。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教育发展的层面出发,教育信息化都已成为我国教育必须攀越的一道阶梯。
基于国际互联网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应该从政府到理论界已达成广泛共识,但在这一路径下以怎样的技术模式去实施,则是一个涉及到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度的课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互联网以不可逆转的势头引领着全球信息化的潮流,世界教育信息化也在朝着与互联网接轨的方向发展。在我国,逐渐出现了两个基于国际互联网的解决方案。
第一个是传统教育信息化方式逐渐与国际互联网链接,在已有基础上建立基于国际互联网的新模式。比如基于国际互联网的Web远程网络教育,就是将天网——卫星广播电视网接入地网Cernet或Interner,建立起天地合一的第三代交互式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完全改写了传统的“远程”概念,不再受任何时空限制,学生可自行安排进度,也可以利用网上服务手段进行双方或多方实时交互,更可以进入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撷取需要的信息。另外,单机或校园局域网上有取之不尽的各类资源,可以说,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机或基于校园局域网模式的缺陷。“从局域网、校园局域网上的多媒体教学走向全球化网络是必定无疑的。”
第二个是利用国际互联网建立完全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新型教育信息化模式。近年来,各教育机构、学校甚至企业纷纷建立起网上虚拟学校,网络教育方兴未艾。据报道,最近某集团拟建立网上“中国联合学校”,在100个城市中各选一所著名中学建立“网上学校”,通过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即使是最偏远地方的学生也能聆听名校教师的讲课,这种方式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大众化,有利于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也是网络经济时代一种卓有成效的教育信息化手段。像北京育才小学、上海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等一批名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拥有了迈向国际互联网的基本设施的重要门户。其他学校在感到有必要建立网站的同时也正在积极探索成本更低、实用性更强的建立模式。
基于国际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路径具有其他路径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基于国际互联网的网络化教学和管理将是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方向,“未来的教育是在线上的,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的”。在这个趋势下,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互联网,如何克服其负面影响,在技术层面降低成本,并使其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从当前实际状况看,已出现了多种与国际互联网接轨的模式:一是单机上网;二是校园网链入;三是城域网链入;四是既建校园网又建城域网。这些模式或档次不高,或投资太大,或技术难度太高,都不是我国实现“校校通”的理想模式。相比之下,建立学校国际互联网站的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建立起学校的网站,就在国际互联网上拥有了自己的“商标”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学校摒弃单机上网的低次序模式,避免重复购置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从而体现“校校通”的价值与意义。但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下,面临着成本巨大、资金缺乏和技术难度高、不易普及等门槛。按照一般步骤,一所学校自主建成国际互联网站需3—5名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一个月左右,成本和维护费用高,技术难度大,这对于各校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校来说不太实际。因此,只有寻求一种成本低、技术含量高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率地实现“校校通”的战略目标。
能否探索一种建立学校网站的软件工具,通过它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方便快捷地建立学校网站呢?我们可称之为学校互联网站智能生成器系统SWHB(SchoolWebHostingBuilder)。它以师生计算机为终端,通过PSTN、学校国际网站点与国际互联网相连。
中心专业网站负责进行资源管理,有效过滤不良信息,并可以提供网上备课平台以便进行协同备课,并配备教育库、素材库和题库等,通过中心网站的管理也可提高搜索信息的速度,使大海捞针式的辛苦不复存在。
这种工具软件为中小学校提供极速建立网站的手段。它对学校的计算机配置数量和性能要求不高,一所学校只要拥有这样的一个工具软件、一台扫描仪和少量的计算机,经过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都可以借助同一个网站在互联网拥有并管理个人主页。更重要的是,从成本角度看,它可使学校在资金降到一万元的基础上建成学校网站,适合目前我国70%以上学校的承受能力,为短时间内在一个地区大面积推广和实施“校校通”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通讯线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数字信号压缩技术的成熟,其应用范围与水平将会进一步加大与提高。对已建城域网与校园网的地区或学校犹如锦上添花,而对那些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地区或学校则无疑是雪中送炭,可与较先进的学校一同跨入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真正找到一条快速实施“校校通”的捷径,其意义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