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应该像阳光一样普照,既照亮城市孩子的未来,也让曾经穿草鞋的,将来有机会穿上皮鞋
日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布了各自针对农村考生的招生计划,优惠政策之多,下降分数幅度之大,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比如北大“筑梦计划”涵盖了27个专业,清华降分录取的分值为30至60分。这些举措,擦亮了教育公平的底色,也为农村孩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生牧场。
从现实情况看,促进教育公平甚为峻切,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一个尴尬的对比:过去10多年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的占比却逐年下降。“知识不是力量,沪籍才有分量”“北京人大学”的标语和行为,虽显极端与偏颇,背后却也折射出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对教育公平的呐喊。难道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难道贫穷真的会代际传递?从这些叩问出发,四所高校将命运之门向农村考生敞开,可谓扣住了时代脉搏、切中了发展肯綮,不仅迈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务实一步,也作出了明确示范。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的前途命运,所涉及的利益也最为复杂。教育改革难以一蹴而就,教育公平无法一朝实现,而需要一点一滴的不懈努力。当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这些问题都无法短时间克服,当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一时难以改善,四所高校在录取环节的政策倾斜,可以说实现的是结果公平的“矫正的正义”。而不是一些人所质疑的,资源向农村户籍倾斜,是“用不公平去对付不公平”。当更多高校参与进来,更多举措配套跟进,公平的鸿沟就会在一砖一瓦的构建中逐步弥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