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湖北某非“211”大学读大四的鲁某,一直梦想进入一所名校读研。然而,一个电话终结了她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所作的努力——“抱歉,我们学校不招收非‘211’大学的推免生”。事实上,鲁某遇到的情况并非个案。那么,该怎样看待一些高校保研招生重视“211”、“985”高校出身的现象?
“唯出身论”不可取
高校招收优秀生源自然无可厚非,但以是不是来自“985”或“211”高校来判定学生的学术潜质,未免有些草率。
许多非常优秀的大学生,只因就读高校不是“985”或“211”,在保研招生过程中,被某些知名高校无情拒之门外。笔者以为,保研招生“唯出身论”的做法,显然不可取。
某些知名高校之所以排斥非“985”和“211”高校的推免生,无非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决策层否定这部分学生,认为普通院校大学生即便获得了推免资格,但学术基础和潜质仍然较差,很难达到知名高校的学术标准。这样一种判断在有些高校的招生计划上有明确体现。比如,必须是“‘985’或‘211’高校的学生”。有些高校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却也是约定俗成。一般来说,这种决定经过了学校学术委员会的集体决策。二是出于个人原因,研招工作人员放弃了这部分学生。由于保研名额属于稀缺资源,一些知名高校并不缺少生源。为了工作便利,工作人员人为把“985”和“211”作为推免招生的基本门槛,初次筛选时就把普通高校的学生过滤掉了。
很显然,以上的观点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高校招收优秀生源自然无可厚非,但以是不是来自“985”或“211”高校来判定学生的学术潜质,未免草率。事实上,据有关统计,由于名额极少,从普通高校获得推免保研资格的学生一般只有2%。相形之下,“985”高校的保研率一般为15%。在一定程度上,普通高校竞争更大,只有非常优秀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是有保证的。另一方面,倘若研招人员只为工作方便,人为地放弃了这部分学生,那么,这些工作人员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从国家层面来看,出台保研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新人才招生模式,激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从教育部关于推免生招生的规定来看,只要是品学兼优、具有创新精神和学术潜质的大学生,都应有获得推免的资格。不管是来自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院校,招生时都应该一视同仁。
从高校角度来看,公然以非“985”或“211”高校为由,将普通高校的推免生拒之门外,既违背了公正公平的招生伦理,更是背离了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大学是社会的风向标,尤其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知名高校更应在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改变贫困孩子命运、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好表率。
从学生发展来看,如果在与重点高校学生的同场竞技中败下阵来,可能并无怨言。但是,如果连参与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的确让人难以接受。也许,一部分自强自立的学生通过直接考试的途径,最终也获得了名校就读的资格,但相当部分的推免生或许就因为非“985”或“211”的身份,与心仪的高校失之交臂,这的确是不该发生的。(作者姜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